首頁
認識葉劉淑儀
文章
立法會事務
影片集
職位空缺
聯絡我們
新民黨網站
容海恩網站
陳家珮網站
  • 新民黨 發布「青少年國民身分」研究報告

    香港回歸至今,與國家的關係已越來越密切,年輕人對國家的認識及國民身分的看法如何?新民黨今天(10日)發布「青少年國民身分」研究報告(見附件)。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女士、政策總裁袁彌昌博士、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學院總監呂大樂教授、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學院研究統籌主任李家文博士、新民黨中央委員暨青年委員會前主席陳家珮女士、甘文鋒先生、上屆主席王家揚先生,及青年委員會主席王政芝女士,代表發布相關研究報告,分析本港青年對國家及國民身分等看法,及就研究提出青年政策建議。 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女士,感謝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學院總監呂大樂教授,及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學院研究統籌主任李家文博士,協助進行「青少年國民身分」研究。是次研究是由新民黨委託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學院,於2017年10月10日至2018年2月15日期間進行,旨在了解香港青少年對國民身份的看法、程度,及對內地文化、生活方式等各方面了解及融合程度。 研究收集1, 279中學生數據樣本 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學院研究統籌主任李家文博士,解釋研究是以隨機方法,按教育局公布的學校名單選取本地中學參與研究,每所中學邀請全部中四至中五級學生參與,透過問卷調查收集數據。香港研究學院總共收到199間本地中學回覆,回覆率為67%(199/297 x 100%),當中11間中學(包括港九及新界3間英中及8間中中)願意參與研究,香港研究學院最後共收回1,279份完成的問卷。 所有被訪者均為中四至中五級學生,絕大部分(>95%)於2000年或以後出生,當中78.7%在香港出生,20.2%在中國大陸出生;89.2%的被訪者居港七年或以上;被訪者居住在公營房屋、私人物業和自置物業的百分比分別為41%、16.3%及29.1% (13.6% 不知道其居所類型)。 與內地對接程度較想像中高 新民黨中央委員暨青年委員會前主席陳家珮女士,稱是次研究結果發現,受訪者絕大部分(>95%)曾到訪內地,當中近7成 (68.2%)曾到訪內地5次以上;85%懂得閱讀簡體字;近七成受訪者有使用微信或擁有微信帳戶,46.3%平均一個月多次或每天使用內地網站,28.1%平均一個月多次或每天使用淘寶或其他內地購物網站;46.7%曾乘搭內地高鐵等數據,均顯示香港青少年與內地對接程度比想像中高。 內地影視娛樂及體育吸引力減 至於中學生接觸內地影視娛樂及體育的比率,21.2%在過去一年從來沒有觀看中國大陸的電影、電視劇或綜藝節目,4成人平均一個月多次或每天觀看中國大陸的電影、電視劇或綜藝節目;45%有喜歡的中國大陸影視人物,18.2%不認識內地影視人物;最喜歡的電視劇分別是港劇(28.9%)、韓劇(28.3%)、大陸劇(21%)、日劇(18.8%)及台劇(14.4%),但也有25.8%不喜歡看電視劇;有37.5%有關注有中國國家隊參加的體育項目與賽事,26.1%有喜歡的內地運動員,這些數據均反映目前影視節目存在大量選擇,同時,近十年來,香港培育了不少出色運動員,例如李慧詩、曹星如及吳安儀等,在國際賽事中屢獲殊榮,中國國家隊及國內運動員對本港青少年的吸引力相對減低。 參與軍事與外交工作的興趣 在軍事與外交方面,陳家珮表示,香港青少年之中, 26.8%有興趣在港參觀解放軍軍營;32.4%有興趣參觀航空母艦遼寧號,反映目前普遍對參觀解放軍軍營和遼寧號抱有一定興趣;有9.9%有興趣參軍(如政策得到落實)及17.6%有興趣在外交部工作(如政策得到落實),新民黨認為難能可貴。 香港人身分與中國人身份的相容性 新民黨中央委員暨青年委員會前主席甘文鋒表示,研究數據反映36.6%認為兩種身分相容的可能性只有一半,為最多人選擇的選項;認為完全不可能相容的有8.7%;認為非常可能的有9.6%,顯示題目呈現出「三極化」的傾向。

    了解更多
  • 新民黨 會見財政司司長 就《財政預算案》提補充建議

    財政司司長於2018年2月28日宣讀財政預算案,將部份盈餘撥作投資未來、發展多元經濟、關顧弱勢,包括向申領各項福利金人士「出三糧」,並向清貧學生發放2,000元的額外津貼。同時,預算案推出多項還富於民的措施,例如退稅及寬免差餉 。過往政府忽略中產家庭的需要,是次預算案終於回應了中產人士的訴求。 新民黨最近收到不少市民反映,不滿預算案遺漏了夾心階層,例如收入不高的年青人、65歲以下的剛退休人士、家庭主婦、照顧者及就業不足的人士,他們生活捉襟見肘,預算案卻未有照顧他們的需要 。我們早前已向政府建議,擴闊預算案的覆蓋面。同時,現時的寬減差餉安排以「一刀切」的方式寬免全港所有物業,缺乏針對性,持有數千個物業的業主、以及持有商業樓宇的業主亦在寬免範圍內,做法有欠公道。 就此,新民黨今天(19日)再次會見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先生,主席暨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女士、副主席暨立法會議員容海恩女士、副主席暨沙田區議員潘國山先生,及南區區議員陳家珮女士,向財政司司長提交補充建議。 葉劉淑儀女士表示:「我們今天向財政預算案提出補充建議,我們認為是次的預算案肯定是做得不錯,包括在投資未來,及扶老助弱方面,但在分享經濟成果方面,就有不足。當預算案公布之後,社會對經濟成果分配不均方面,有比較多的反應。政府財政預算案算是頗慷慨,如公共福利金可以出『三糧』;個人入息稅及公司利得稅,最多可寬減30,000元;差餉每戶最多全年可寬減10,000元,但形成嚴重分配不均現象。」 容海恩女士補充:「財政預算案提及預留80億元,改善十八區的地區設施,如果分開十八區,即是每區約有4.4億元的撥款,當然每區對於改善地區設施各有不同訴求。另外,預算案亦提及將改善街市設施,其中以大圍區為例,我們一直爭取興建綜合市政大樓,落實一地多用的政策,期望可方便市民,而興建綜合市政大樓需要20億元撥款,但該80億元的撥款再分配給十八區,明顯對於每一區改善設施是不足夠,希望財政司司長可考慮增加撥款,令每區市民受惠。 」 建議 1. 向合資格人士發放3000元現金津貼 新民黨認為不少中產市民在是次預算案中,已受惠於退稅措施,因此應聚焦協助收入較低的夾心階層。新民黨建議向符合以下所有條件的人士,發放3000元現金津貼: 18歲以上的香港永久居民; 在本個課稅年度繳納薪俸稅不足3,000元; 及 因沒有擁有物業而無須繳納差餉的人士 理據 涉及公帑數目合理 根據財政預算案的諮詢文件,於2015/16年度,本港有377 萬工作人口,當中約192萬人(工作人口的51%) 無須繳納薪俸稅。預計向所有符合資格人士發放現金津貼,涉及公帑不超過60億元,約為本年度寬減薪俸稅涉及金額的26.5%,開支水平屬合理,仍然符合政府審慎理財,維持穩健的理財原則。 符合公平原則 預算案宣布向有需要的基層學生一次過發放2000元津貼,加上向領取綜援、長者生活津貼、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等人士發放額外兩個月的津貼,預計有需要的基層家庭將得到數千元的額外現金資助,而公屋單位平均差餉寬減,全年合共約3,096元。我們認為將為勞工階層而設的現金津貼金額訂於3000元,較符合公平原則。考慮到收入較低的納稅人,其退稅金額可能只有數百元。為避免造成不公,我們認為可讓退稅金額不足3000元的市民,自由選擇退稅或申領現金津貼。 2. 改善寬免差餉安排 過去十年, 本港樓價持續飆升,為擁有物業的人士帶來財富效應。是次差餉寬免涵蓋所有住宅及工商業單位,即擁有多個物業的人士及企業的受惠程度較大。 新民黨認為「一刀切」 的資源分配方式造成社會不公義,建議政府研究訂立以下條件,收窄寬免差餉的範圍: 只適用於住宅物業; 受惠物業的差餉須以個人身分繳納;及 每名繳納人士只可就名下不多於3個物業獲得寬免 理據 避免資源分配不公 雖然中小企亦可能從寬免非住宅物業的安排中受惠,不過政府已透過其他措施,例如推行兩級利得稅制,以達到支援中小企的目的。全面寬免工商單位差餉,變相構成雙重福利。而根據當局提交予立法會的數據顯示,在2015/16年度,可獲最多差餉寬免額的100位繳納人持有物業總數目平均由400個至4000個不等。所獲得寬免金額達2.51億,首10位繳納人平均所獲得的差餉寬免額更達1269萬。令擁有財富的一群可受惠更多,富者越富,是資源分配不公。 符合成本效益 陳偉業議員曾於2012年提出,任何獲得寬免差餉的物業單位數目不得多於3個。當時政府表示,落實相關措施將涉及約六千萬的額外資源以及需時一年籌備,顯示建議在行政上可行。相比之下,推行寬免差餉安排每年涉及數十億,甚至過百億公帑,當局應盡快更新電腦系統,確保往後的寬免差餉安排能夠有效地運用公帑。 新一屆政府多次重申其「理財新哲學」,但市民最關注的仍然時土地房屋問題,而預算案完全未有回應。財政司司長表示將公共開支調升至本地生產總值的21%。為令政府政策更到位,包括加強寬免差餉安排的針對性、向未能受惠的市民發放現金津貼,以及加快填海造地, 研究參考海外趨勢, 長遠發展住宅租務市場,讓市民可以擁有置業以外的選擇。新民黨希望政府能考慮我們的一系列建議回應社會訴求,完善是次預算案提出的措施。 公屋住戶需由房委會代繳租金,在本年度的預算案中亦得到寬減,但公屋住戶並非業主,因此可考慮被視作符合資格 2018-19年度,財政預算案諮詢,https://www.budget.gov.hk/2018/consultation18/chi/pdf/Information_Pack.pdf 香港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 - 主要結果, p.223, https://www.statistics.gov.hk/pub/B11200982016XXXXB0100.pdf 2018-19年度,建議的寬減差餉措施對主要物業類別的影響,https://www.budget.gov.hk/2018/chi/pdf/c_supplement01.pdf 房委會及房協等公營機構亦應被納入豁免範圍 以2015/16年度,獲得最多差餉寬免額的首10名繳納人持有40,333個物業以及首11至100名繳納人持有36,637個物業計算

    了解更多
  • 建制派選情告急 港島區籲票投4號 陳家珮

    今天(10日)為2018年立法會補選投票日前夕,香港島候選人陳家珮女士、九龍西候選人鄭泳舜先生,及新界東候選人鄧家彪先生,在多位政黨領導及立法會議員,包括張國鈞議員、周浩鼎議員、葉劉淑儀議員、容海恩議員、黃國健議員、麥美娟議員,及郭偉强議員等的支持下,向市民表示三區選情嚴峻,需市民明天(11日)全力投票支持。 陳家珮女士表示:「明天是立法會補選的大日子,我們三位候選人希望向選民,尤其是中間理性的選民,表達三區現時選情的嚴峻。我在港島區的選情,相信各位也知道,我與港島區另一位候選人選戰十分激烈,我曾向我的選民發過電郵,陳述過該位候選人講過的言論及做過的行為,我本身也是港島區選民,我曾參與幾次論壇,那位候選人的表現,明顯是否認事實,因此我作為選民,亦為了捍衛選民的知情權,所有港島區選民,在投票前必須要知道候選人做過什麼,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可惜那位候選人不敢承認做過的事,未有回應我們的疑問。」 「我希望各位市民看清楚,不要將道理變成歪理,不要讓那些帶頭破壞法治、『佔中』先行者、破壞《基本法》的人士進入立法會,因會讓他們破壞社會的秩序及安寧。明天的補選是關乎香港未來的發展,包括政制、經濟及民生的發展,立法會擔當重要角色,立法會能夠回復秩序和有效率,才能為香港解決民生問題。每位立法會議員都有很大的責任,其誠信及品格都要非常好。我懇請各位在明天的大日子,呼籲全家總動員及朋友出來投票,港島區的選民請出來投我一票,支持我代表正能量的聲音進入議會!」陳家珮總結。 新民黨主席暨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表示,「我今天在這裡,目的除了是為建制派三位年輕人打氣之外,亦要向大家表達今次選情非常嚴峻,立法會情況亦一樣嚴峻,如土木工程撥款,政府預算1300億元新的撥款,但到目前為止,財委會只批出81億元。該1300億元牽涉數萬個職位及重要工程,例如平整地盤、興建居屋、公屋、擴建醫院、興建學校、街市現代化等。如選到那些搞破壞及搞對抗的人士進入議會,香港前途堪虞。因此我不單是為三位年輕人告急,亦為立法會及整個香港告急。我們一定要選做實事,及腳踏實地的年輕人進入立法會,為市民服務,否則香港無法前行。」 「該三位年輕人非常勇敢,有承擔,願意犧牲很多的精力及時間,出來參選。而該三位候選人,更是建制派所有政黨,包括民建聯、工聯會、新民黨、經民聯及自由黨都一致支持,是建制派空前團結,不分彼此,不論黨派的選舉。我呼籲所有建制派支持者及選民,明天必定要出來投票,支持三位候選人,包括新界東4號候選人鄧家彪、港島4號候選人陳家珮,及九龍西2號候選人鄭泳舜,一票不可少!」葉劉淑儀女士總結說。

    了解更多
be an insider
立即登記成為新民之友!

新民之友好處一

Lorem Ipsum is simply dummy text of the printing and typesetting let. Lorem Ipsum has been the industry.

新民之友好處二

Lorem Ipsum is simply dummy text of the printing and typesetting let. Lorem Ipsum has been the industry.

新民之友好處三

Lorem Ipsum is simply dummy text of the printing and typesetting let. Lorem Ipsum has been the industry.

海上絲綢之路協會
匯賢智庫
立法會事務
影片集

最新資訊

Lorem Ipsum is simply dummy text of the printing and typesetting let. Lorem Ipsum has been the industry.


美國大學的貢獻(二)  
  文章  
上文提到,美國的名牌私立大學為了縮窄貧富學生之間的差距,採取多元收生準則。根據《時代周刊》一篇題為The Elite Squeeze 的文章,這些私立名校會預留最少三成學位予運動員、第一代大學生及少數族裔學生,同時調低預留予傳統feeder schools 畢業生、校友、大額捐款者、名人及教授子女的學位比例。 另一方面,部分美國私立大學(例如:麻省理工學院、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採取need-blind的收生原則,即院校在錄取學生時不會考慮學生是否需要學校資助,只會在完成收生程序後才向有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資助。從而保障成績優異的學生,不會因為家庭經濟條件欠佳而失去入學機會。 其次,美國頂尖的私立大學會透過endowment fund 減免合資格學生的學費。史丹福大學在2006至2016年間,斥資超過15億美元為本科生提供獎助學金,全年家庭收入少於125,000美元的學生可以學費全免,家庭月入少於65,000美元的學生更可獲校方提供免費住宿和膳食。目前,該校逾82%的本科生在畢業後毋須償還任何學生貸款。 除了重視教育的可達性(accessibility)及可負擔性(affordability),美國的頂尖大學更致力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及獨立思考能力。縱然大學生在校園內有自由發表意見的權利,但他們會在有規範的情况下與持不同意見者展開尊重與理性並重的討論。我認為這是美國大學教育最珍貴的貢獻,讓年輕人既勇於創新,且明白尊重多元、包容異己的重要性。
新現實下的青少年國民身分認同  
  文章  
新民黨於去年10 月10 日至今年2 月15 日,委託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學院針對青少年國民身分認同,以及到內地實習、工作和定居等意願進行調查和研究,透過問卷訪問了11 間中學的所有中四至中五級學生, 共1279人,當中78.7%在香港出生、20.2%在內地出生。 是次研究有不少重要意義。第一是以往大部分民調都是針對18 歲或以上人士,只針對中學生的着實不多,令該方面的研究一直存在着「想當然」的情况與問題。 亦因為這樣,此研究正正就打破了坊間就年輕人對國家的看法與批評。此外,在針對青少年國民身分認同的幾條主要問題中, 所呈現的「三極化」現象(下文詳述),對於了解香港青少年對國家的觀感的一系列取態,具有相當的普遍意義,使之更具參考價值。最後,研究亦發現內地出生與香港出生的學生的取向存在明顯差異,內地出生學生的國民身分認同感整體保持高位,基本上不存在國民身分認同問題。 基本對接趨勢良好 儘管沒有其他世代的數據可供比較,但研究發現時下香港青少年與內地對接程度比外界想像中高,與上幾代人不可同日而語。當中95.1%曾到訪大陸、85%懂得閱讀簡體字、65.8%有使用微信或擁有微信帳戶、46.3%一個月多次或每天使用中國大陸網站、28.1%一個月多次或每天使用淘寶或其他中國大陸購物網站購物、46.7%曾乘搭內地高鐵,其程度很可能領先其他世代,反映出內地電子媒體、應用程式滲透率高,青少年到訪內地日益頻繁; 再加上校內內地出生同學的影響,令青少年更容易受到耳濡目染,接受並使用內地人常用的應用程式、網站及文化產品等。整體上青少年與內地對接的趨勢良好。 正如教大香港研究學院總監呂大樂指出,社會普遍認為香港年輕人是基於對內地缺乏認知、不了解國家發展,因而對國家產生抗拒情緒。然而研究反映年輕人與內地接觸的程度較外界想像為高,亦非拒絕接觸,令外界在香港青少年對國家有意見或批評時,便一口咬定為「與國家接觸不足所致」的說法不攻自破。 「三極化」:接觸後的認知固化 這一點令我們更能深入思考針對青少年國民身分認同的主要問題中,所呈現出的「三極化」現象。首先要說明一下所謂「三極化」是什麼: 在「香港人身分與中國人身分可以相容嗎?」、「中國未來有幾大可能會成為世界強國?」,及「願意到中國大陸實習╱工作╱定居嗎?」這幾條問題中,均呈現出「一半半」(5 分)為最多或第二多人選擇的選項,大幅拋離其他比分(10 分表示非常可能╱願意,0 分表示完全不可能╱不願意,5分代表一半半;圖1 至3)。在中間凸起的同時,選擇0 分(完全不可能╱不願意)和10 分(非常可能╱願意)的被訪者也相對地多, 形成了「三極化」畫面。 這模式反映出年輕人在對內地及國家發展已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有相當數目的學生在身分認同方面已發展出明顯取態或好惡。這當然與香港社會近年來經歷了眾多社會運動事件,社會存在着強烈意見和分化有關。不過可幸的是,青年在身分認同上沒有想像中負面, 那一大群選擇「一半半」(5 分)的學生,並不代表他們在身分認同上持一個「沒所謂」的態度,而是他們在接觸大陸後抱持着一種觀望和猶豫態度。 從積極角度來看,這群年輕人在適當的政策與安排下,國家與特區政府是有望可影響他們取態,增強其國民身分認同,將他們爭取過來。然而研究亦顯示,認為應推行國民教育及讓初中中史科成為獨立必修科的學生只有15.4%和19.9%。可見以推行該兩個科目作為增強國民身分認同的主要手段, 將難以收效。同時亦可藉此推斷,學生對其他增強其國民身分認同的政治與行政手段,也將同感抗拒,甚至可能會激化他們的態度。因此當局切忌操之過急,亦不應期望一步到位,須充分掌握學生和家長反應。 香港與內地出生學生的明顯分野 上文也提到,香港出生與內地出生的學生的取向存在明顯差異,內地出生學生的國民身分認同感整體保持高位,基本上不存在身分認同問題。因此實際上各界更須針對與重視的是香港出生學生的取向。以下是差異比較大的題目: ●香港人身分與中國人身分可以相容(香港:29.4%;內地:58%) ●中國未來可能會成為世界強國(香港:53.4%;內地:75.5%) ●願意到中國大陸實習╱工作╱定居( 香港: 25% ╱19.4% ╱13.9% ; 內地:59.7%╱53.5%╱55.8%) ●應該推行國民教育(香港:10%;內地:36.7%) ●應該讓初中中史科成為獨立必修科(香港:17.4%;內地:30%) 毫無疑問,除了香港出生的學生認為中國未來可能會成為世界強國這方面的比率比較樂觀之外,其他比率都令人擔憂,亦不是一朝一夕可扭轉。研究對於這些方面所得出的初步結論是,青少年受到在學校及社會的持續影響, 與內地接軌的進展與趨勢良好,往後在日常生活層面上與內地接軌的問題不大。此外國家日益強大,青少年對國家前景抱有信心則令他們更樂於到內地實習、工作及定居。因此只要上述兩方面大趨勢得以保持,青少年國民身分認同及與內地對接程度應可穩步增長。至於其他方面則須倚賴社會多透過對話加強與年輕人溝通,以及對年輕人對國家的觀感與批評作進一步反思和理解了。 正視港人與中國人身分的不相容性 最後,研究在不同角度均顯示港人身分與中國人身分有一定的內在不相容性,例如有31.5%的內地出生被訪者認為港人身分與中國人身分只有一半半相容;即使相信中國未來可能會成為世界強國,但認為港人身分與中國人身分不相容的亦達19.4%, 「一半半」則為30%。顯示出不少對國家抱有良好願景的年輕人,對於港人身分與中國人身分能否相容,還是抱有一定疑問。這一點不容忽視。 這內在不相容性同時揭示香港青少年「人心回歸工程」的關鍵很可能是要令兩者相容,而非單憑加大融合到內地的力度便可以克服的。這一點是國家、當局及各界必須承認及正視的。為此中央、特區政府及香港各界必須認清令兩者相容的困難性,同時照顧青少年感受,在促進國民身分認同的時候對症下藥、靈活應對,否則有可能會弄巧反拙,影響香港青少年人心回歸。
糖衣毒藥--走回頭路的TSA  
  文章  
小三TSA(全港性系統評估,Territory-wide System Assessment)問題擾攘了幾年,由教育問題發酵成選舉議題再演變成社會問題,選舉過了幾場,特首已換人,TSA一度改稱BCA(基本能力評估,Basic Competency Assessments)再復名TSA,紛擾混亂,「家、校」均無所適從。到今年3月16日,教育局宣布本學年5月正式復考小三TSA,祭出「不記名、不記校、不取報告」與及「只抽樣10%學生考」幾招,以為可消除操練誘因,平息社會爭議。事實上也有好些議員「收貨」。怎料真正的「大招」--若學校全級報考,便可申請學校報告--才是問題所在,引發了新一輪爭議。 多年來,即使教育局及其教育專家堅稱TSA只是低風險的基本能力評估、數據有助改善教與學,TSA一直遭詬病是教育局評核學校、辦學團體學校校長之間比較競爭、學生操練及壓力的泉源;再加上TSA中英數三科試卷及題型愈來愈深,已超越學生基本能力,學校要學生做大量TSA練習才能應付考試,也有學校要求學生補課或做模擬試,有些學校甚至從小一便開始操練TSA,把學生、家長壓得喘不過氣來,最終爆發成全港關注的大議題。 有家長組成「TSA關注組」,揭露問題希望引起社會關注, 後來發展成「家長聯盟」,記者會、遊行、簽名運動、公開信、公聽會、聯署,扭盡六壬,無非希望莘莘學子擺脫TSA操練,用心良苦。 我和新民黨也不斷收到市民、家長「取消小三TSA」的訴求,我的選舉政綱便已提到「全面擱置小三TSA」,也多次和教育局兩屆局長會面,為家長及學生發聲,要求教育局正視問題。 「三不」糖衣包著「全級報考」的毒藥 來到今回正式復考,教育局以「不記名、不記校、不取報告」與及「只抽樣10%學生考」這些糖衣,包著「若學校全級報考,便可申請學校報告」的毒藥,即保留了一條大大的操練尾巴,而且把主動權及責任推了給學校,一切「校本」決定,與教育局無尤,這招比教育局硬性規定全港小三學生必須參加考核更加要不得。當時已有家長擔憂,這等於為學校提供繼續操練的誘因,仍是苦了學生。 果不其然,教育局甫宣布上述措施,便有多間學校及辦學團體率先表示會全級報考。後來,「考試及評核局秘書長蘇國生出席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會議時透露,已有180所小學全級報考,佔全港公營小學近四成,其中包括約30所官立小學,即絕大部分官小將會全級報考。」(《頭條日報》2018年4月13日)反映「為了拎報告,學校可以去到好盡」,基於「局方俾嘅Data有幾多就用幾多」(路德會,《眾新聞》2018年3月25日)的心態,可預視日後會有更多學校選擇全級報考,最終小三TSA又走上回頭路,抽樣評估的良好意願將盪然無存。 由考評主導惡化成TSA主導 其中,路德會稱是「基於公平原則」而全級報考,因為「只抽樣10%學生應考,該10%學生需抽出上課時間應試,他們的上課時間因而比其餘90%學生減少。另一方面,該90%學生變相缺少一次考試經驗。」(《眾新聞》2018年3月25日)我認為辦學團體以上述理由解釋全級報考的決定,觀念似是而非,值得商榷,而且很明顯沒考慮學生多一次考試經驗即多一重考試壓力。 同時,路德會指出「由於TSA的題型和範圍已在日常功課和課堂中存在,所以不會鼓勵屬下小學刻意透過模擬考試、設計額外試題等方式操練學生。」(《眾新聞》2018年3月25日)我認為這正正曝露了香港小學教育的深層次問題--由考評主導惡化成TSA主導,應試文化成災。 教育局2016年推出的《基本能力評估及評估素養統籌委員會--全港性系統評估檢討報告》指出:「現行小三系統評估內容是根據教育局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科、英國語文科及數學科的基本能力文件而擬訂的。基本能力只是課程的基本要求,不代表課程的全部要求。小三基本能力是作為判斷學生在初小學習階段(小一至小三)終結時能否達到課程的基本要求(只包含部分知識及能力)。」 然而,家裡有多於一個子女的家長會發現,幼子/女就讀初小時,所讀所學所考均比哥哥姐姐讀初小時「深了很多」。以往學校會要求學生做額外的TSA補充練習來操練題型,現在則是TSA的題型及內容已經深入日常功課及考核的骨髓,那表面上是減輕了額外操練。若家長拿著TSA試卷及報告,對比子女平日的工作紙及試卷,不難發現兩者已不知不覺地融合了。 而在年復年的操練及演變後,看著那些連成年人都未必能輕易完成及答對的考題,究竟甚麼才是小三學生需掌握的基本能力呢? 教育局以「校本」做擋箭牌 回說即將開考的小三TSA,據說在教師簡介會上,很多老師提出「若某家長拒絕子女應考,校方如何處理?」的問題,然而局方並未能提供明確清晰的指引。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則說「家長若不想子女參與評估,可以參照缺席運動會、學校旅行等校內活動,以校本原則處理。」(《頭條日報》2018年4月13日)再次以「校本原則」把責任推到學校身上,我認為這做法並不可取。而且,運動會、旅行並非考試,怎能相比。 事實上,就學校是否全級報考小三TSA、其決策過程、有沒有諮詢家長等等,已引發了一些家長與學校的矛盾,楊局長一而再以「校本」當擋箭牌,是把家長和學校推向對立面,破壞一直提倡的「家校合作」價值,當家長和學校之間沒有互信,受害的仍是我們的下一代。 弱勢學生更需關注 另外,我們除了關注一般學生的情況,學校裡還有SEN(有特殊教育需要)和NCS(非華語)兩類弱勢學生需要關注。據楊局長解釋,目前「抽樣10%學生考」是指普通學生,而SEN和NCS學生則是另外兩條「抽樣隊伍」,而由於兩者的人數比普通學生少很多,他們的抽樣比例會大大高於10%。然而,SEN學生本身就是有特殊學習需要的,要他們及家長面對多一次考核,他們面對的焦慮及壓力非一般學生可比。而要非華語少數族裔學生參加中文科評估,無助他們的學習,卻徒添壓力,也值得關注。 成立監察委員會 TSA復考,不但未能解決原本的問題,還添了新的「火頭」。我認同「家長聯盟」的建議,教育局應盡快成立監察委員會,邀請教育界及非教育界的社會人士、家長加入,持續監察學校的操練情況、考卷的深淺程度等等,以為初小學生爭取最大的福祉,讓他們愉快學習。

關於葉劉淑儀

葉劉淑儀於1975年至2003年在香港政府服務,期間曾於多個不同範疇工作,包括在地區層面推行政府民主化、國際工貿及保安。她是首名獲委任出掌紀律部隊(入境事務處)的女性(1996-1998),亦是首名女性保安局局長(1998-2003)。
她於2008年參選立法會議員(香港島)成功當選,一直連任至今,並曾任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現為新民黨及匯賢智庫主席、海上絲綢之路協會聯席主席。


Copyrights Regina. All Right Reserved.

聯絡我們

香港中區立法會道一號立法會綜合大樓804室
2537 3267 / 2537 3265
2810 0358
地區辦事處及更多資訊

網頁導航

首頁

認識葉劉淑儀

文章

立法會事務

影片集

職位空缺

聯絡我們

新民黨網站

容海恩網站

陳家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