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認識葉劉淑儀
政綱
文章
立法會事務
影片集
職位空缺
聯絡我們
新民黨網站
容海恩網站
黎棟國網站
陳家珮網站
  • 新聞稿,焦點
  • 新民黨 施政報告前瞻

新民黨 施政報告前瞻

日期︰2021 年 9 月 30 日

行政長官將於下周三(10月6日)發布2021年施政報告,新民黨今天(30日)舉行記者會,就施政報告提各項建議與期望。新民黨主席、行政會議成員暨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女士、新民黨常務副主席黎棟國先生、新民黨副主席暨立法會議員容海恩女士、新民黨副主席潘國山先生、新民黨中央委員譚榮邦先生、新民黨中央委員陳家珮女士、新民黨中央委員何敬康先生、新民黨中央委員李梓敬先生,與新民黨社區發展主任郭浩景先生出席。

新民黨早於2011年提政府架構重組 冀政府採納

就近日很多意見提出政府架構改組,新民黨主席暨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表示:「最早提出政府架構改組,包括增加兩個司長的職位,就是新民黨。新民黨於2011年6月26日創黨不久,就提出政府改組的報告,希望成立獨立的創新科技局,亦建議開設兩個副司長職位,協助司長統籌與協調重大工作,包括土地房屋供應。」

「過去立法會無論是泛民的政黨,都同意運房局職權太大,應該分拆,我們早於2011年提出分拆運房局,很高興十年以後,很多政黨和應。我們認為下屆政府應著手改組,但不應只是開設新職位而已,而是一定要找到稱職的人士擔任有關職位,無論是文化體育旅遊局,或副司長職位,也要找到適當的人選才會事半功倍。」

建議修正扶貧政策與貧窮線定義

葉太也關注政府的扶貧政策與「貧窮線」定義,她表示:「我們希望政府修改扶貧的概念,及訂定貧窮線的方法。香港政府採納『相對貧窮』的概念,早在1996年,當時的政府首席經濟師鄧廣堯,將香港『相對貧窮』的概念定義為,住戶總收入除以家庭成員數目,如果收入少於中位收入的一半,就是貧窮。當時鄧廣堯推算出香港的貧窮人口達到114萬。」

「但我認為有關計算方法不夠精準,因有關方法沒有計算政府的介入,如提供公屋本身是一項很大的福利,或其他的社會保障,這已將貧窮人口情況減輕。加上政府用『相對貧窮』方法也無助改善貧窮,上屆政府扶貧委員會採納『相對貧窮』的概念,其惡果在近幾年已陸續浮現,就是『越扶越貧』,如果經濟增長快,家庭收入高,政府的『補底』,即扶貧支出趕不上,結果就是貧窮人士越來越多。因此近幾年政府被人批評『越扶越貧』。」

「因此政府現有的扶貧方法不夠精準,也不能真正幫助市民脫離貧窮。我同意經濟學者雷鼎鳴教授所講,政府扶貧方針,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即是與其將魚送給人,不如教人捉魚。即是政府透過經濟手段,推動經濟升級轉型,才是真正有效的扶貧手段。」葉太補充。

政府應果斷處理土地房屋問題

就土地房屋供應問題,葉太稱:「土地房屋供應是全社會關注的議題,近日見報章多翻由政府當局『放風』,由於目前立法會已消除一面倒『拉布』與反對的力量,加上議事規則已不斷修改,將來議事更有秩序與效率,下屆政府實在應該放下很多包袱,採取突破性的措施,無論在短、中、長期,例如多與鄉議局商討,處理祖堂地的問題、濕地緩衝地是否需要一千公頃,貨櫃碼頭如果要搬遷,雖然耗費經年,但政府也要做研究,將貨櫃碼頭位處葵青的臨海優質市區用地轉為新的發展區,又或者適度降低強拍的門檻,只要能解決受影響住戶的賠償問題,我認為都應該考慮。我認為下屆政府在土地房屋問題應大刀闊斧,不應像以前成立專責小組花時間研究,而應拿出具體建議,為香港多造地,解決香港的房屋問題。」

提高公務員管治水平

葉太補充:「對於施政報告展望,我們也希望改善公務員管理。最近看到政府公務員犯了一些低級錯誤,涉及效率低、部門僵化問題,反映公務員管理領導出現問題,希望政府就此作深刻檢討。」

23條立法 刻不容緩

新民黨常務副主席黎棟國先生關注23條立法:「根據《基本法》,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有責任為23條立法,雖然港區國安法經人大常委會制定,實施以來效果顯著,但23條立法仍然是特區政府的責任。況且港區國安法所涵蓋的罪行罪類,並非完全覆蓋23條的要求。我們很高興聽到保安局局長講過,當局正加緊努力研究,希望在下屆立法會進行立法。因此,23條立法內容必須要精準,而且要針對過去幾年香港社會所發生的問題,去做精準的處理。我們絕不能低估問題的複雜性,與時間的迫切性。」

「港區國安法在香港有效實施,充分證明香港要長治久安,必須要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機制讓人去遵守。而維護國家安全是特區政府首要的工作和責任,因此我們希望特區政府在下屆立法會盡早完成23條立法的工作。」

完善國安教育

「另外,我們也希望政府加強國家安全教育。雖然教育局最近做了不少有關工作,但國家安全問題仍然嚴重,2019年『黑暴』事件,警方拘捕近四千多名學生,涉及不同類型的學術機構,因此我們希望固本清源,促請教育局進行更仔細的推展工作,與學校等持分者充分合作,在國安教育推行過程中相互了解,也希望教育局就所做的工作適時向立法會與公眾發布。」

配合國家達致共同富裕目標

容海恩副主席則關注香港配合國家,對共同富裕目標的落實。她表示:「在國家十九屆五中全會確定,2035年願景目標,要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相信香港也需要有實質性進展,也需要對此作科學性處理。我們期望最新的施政報告,政府可圍繞共同富裕的理論與價值,加入新的元素,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

她認為,在香港實踐共同富裕,有多個層面。「第一,是全民共享,過去一年抗疫期間,市民對政府施政期望有落差,需要多方面改善,如政府施政效率,改善民生等,希望富裕可共享。」

「另外,共同富裕的定義,不是均富,即物質或財富上的均等,屬不同層次,富裕可反映精神富裕,即人民的幸福感,他們的自信,對國家民族社會的責任感等等,希望施政報告可實踐,期望特首多關顧不同階層市民,達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與共建共享。尤其目前在抗疫期間,政府有些工作實在是做得不足,尤其需要依賴商界去支持抗疫工作,如透過多項措施鼓勵市民接種疫苗,商界的支持及工作很重要。希望政府提起商界對於社會的責任,提升質素,令商界及政府未來有多方面合作,令市民有共享成果。精神富裕,也可透過文化娛樂獲得,希望政府關顧基層市民的需要,讓他們精神富裕。」

大灣區發展與融合

潘國山副主席則關注內地港人的生活與大灣區發展:「國家對香港未來發展非常關心,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希望下周發布的施政報告,可見到特區政府能更有前瞻性與主動性,推動大灣區發展。但市民反映,雖然大灣區屬好的概念,但未知他們實際有何方向發展,政府未來可從三方面考慮,包括跨境學童、內地居住港人,與鼓勵青年人返內地工作。」

潘國山先生認為疫情影響跨境學童學習,政府應推動學童恆常學習支援,支援學童的學習需要。他又認為廣東計劃,服務未夠深入。「廣東有近九萬港人,政府予資源讓他們接受醫療服務,目前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看症,很方便,但廣東鄰近地區港人看症不甚方便,政府應讓更多機構做好榜樣,便利及支援跨境港人在內地的醫療或其他生活需要。」

「另外,企業支援青年人在內地工作的限額目前未用盡,項目需要檢討,做足配套讓人覺得在內地工作是值得。而前海的擴區方案,與香港整合現代服務業,有助香港未來的發展。香港獲國家幫助,近日已有香港的律師獲認證在內地執業,讓專業人士在大灣區執業服務。最後,香港應與內地大灣區的城市資源作整合,如貨櫃碼頭、跨境金融的電子平台使用等等。」潘國山先生補充。

特區政府三大人才來源  
  文章  
新一任行政長官李家超上任二十多天,其管治班子逐漸成形,除了已在7月1日宣誓的六位正副司長及十五位政策局局長外,近日特區政府陸續公布大部分副局長及政治助理的人選。從目前已公布的名單看來,特區政府的政治人才來源至少有三方面。 問責制吸納政府以外專才 回首當年,在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推出「主要官員問責制度」之前,政府的主要官員全部是政務官,直至他在2000年《施政報告》首次提出問責制,並且於2002年正式實施,便開始引進政府以外的專才,例如梁錦松、廖秀冬、周一嶽、李國章及楊永強等等,這些專才都是業界翹楚,這是開拓人才來源的第一步。 2007年,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發表《進一步發展政治委任制度報告書》,建議擴大問責制,設立副局長及局長政治助理,並於2008年正式推行,職位一下子增多,特區政府對外來人才的需求增加,這是開拓人才來源的第二步。加上往後梁振英及林鄭月娥兩屆政府的班子,除了業界專才和學者,例如楊偉雄、張炳良、陳茂波、黃錦星、蔡若蓮,也吸納有政黨背景的人士或議員,例如蘇錦樑、劉江華、羅致光。 此外,政治助理的主要工作是協助局長做好政治聯繫,包括與政黨及立法會議員聯絡、游說及拉票等工作,對於政策知識的專業要求不高,讓資歷較淺的年輕人也有機會加入政府歷練。 政府內部拔尖 來到今屆的李家超政府,我們看看正副司局長及政助的名單,不難看出特區政府的人才來源分布。 首先是拔尖,即是從政府內部的公務員團隊中精挑優秀人才,擢升局長或副局長,這些人才可以是政務官,也可以是專業職系或紀律部隊,他們的優點是有豐富的公共行政經驗,熟悉政府運作,了解不同政策的發展,可保障政策的延續性。例如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和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楊何蓓茵都是十分資深的政務官,在上屆政府出任常任秘書長;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房屋局局長何永賢則本身是勞工處處長及建築署署長;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則曾出任土木工程拓展署署長及發展局常秘;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更是自八十年代加入前環境保護處任職環境保護主任,逐步晋升至局長。 剛公布的副局長名單亦有廖振新、卓孝業、戴尚誠及劉震等多位公務員。這些正副局長都是政府內部的優秀人才,願意擔任問責官員,繼續為市民服務,是有承擔的表現。 從外吸納議員 第二個人才來源是政黨及議會。律政司副司長張國鈞、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兩位均是資深立法會議員,他們有多年群眾工作經驗,對民生事務有敏銳觸角,非常了解市民的想法,換句話說是非常貼地。張國鈞本身是律師,其法律背景非常適合律政司的工作。剛公布的政助名單亦有傅曉琳和蕭嘉怡兩位前區議員,這些具備地區工作經驗的人選能協助特區政府掌握市民的想法。 擢升政治助理 第三是擢升政治助理。除了今屆有張曼莉及施俊輝由政助升為副局長,過往也有陳岳鵬、陳百里及徐英偉等例子。 回歸前,是由資深政務官擔當類似副局長的工作的,俗稱「大寶」,首長級D4級官員屬senior deputy,D3級的則屬junior deputy。概念上,我不認為副局單純是政助的直升位,但是時移世易,我們亦不能以當日「大寶」的標準來要求今天的副局長或政助,而從名單看來,特區政府把年輕政助看成值得培育的對象,他們在政策局浸淫一兩屆,累積經驗、擴闊視野,適當時候便有機會更上一層樓。 其實政府管治班子或編制不斷膨脹屬全球現象。猶記得1994年,我代表香港到東京,出席日本加盟「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三十周年與非成員經濟體的特別對話。當時他們的外務省只有一位外務大臣,是國會議員。時至今日,日本政府的編制也不斷發展,例如外務省便設有兩位外務副大臣、三位外務大臣政務官、一位外務事務次官等等。皇太子妃雅子的父親小和田恆,1955年進入外務省後,於1989年晋升為外務事務次官,1991年至1993年間出任外務副大臣。其他省的情況也一樣,歷年來編制擴大,以擴大人才庫。 英國政府也一樣,為了讓人才向上流動,設置了很多細部門,開設很多 Junior Minister 的職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2006年開設的 The Department for Levelling Up, Housing and Communities,於是有Minister of Levelling Up,目前由保守黨的 Gregory David Clark 出任。 應加強吸納不同類型人才 雖然目前這個班子並未百分百齊人,尚餘少量空缺,相信稍後會有公布。我期望除了上述討論的人才來源,未來特區政府應吸納更多不同類型的人才,把他們配置在適當的崗位,以提升特區政府的管治水平及整體工作表現。
管治新風格 整個政府「動起來」  
  文章  
踏進7月,隨着國家主席習近平訪港、帶來「4個必須」和「4個希望」,新一屆特區政府在行政長官李家超帶領下宣誓上任。在新的管治風格下,感覺是整個特區政府都「動起來」,例如各司局長都紛紛有視察行動,亦不吝嗇面對傳媒,更於上周四(7日)宣布暫緩航班熔斷機制等,我認為方向正確,是好的開局。 說到新的管治風格,帶動者當然是新上任的行政長官李家超,他在上周三(6日)進行了首場立法會行政長官答問大會,向公眾闡述其施政新猷,亦回答了議員的提問。 攝錄小隊緊隨特首 一相勝千言 首先,我留意到有一隊攝錄小隊,時刻緊隨李家超,為他拍攝相片、錄影錄像,這對營造形象及傳達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卻是前任行政長官沒有的配置。正如英文諺語所言「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相比起冗長的記者會出鏡、或充滿技術資料的獨白演說,有時真是一相勝千言,更易讓市民接受。因此,大家會見到李家超的Facebook既上載太太替他打呔、愛心飯盒的相片,也有他出席活動、忙碌工作的相片,甚至有「直男」自拍照,既公有私,十分人性化。 另一點值得留意的是,李家超很多相片都不是獨腳戲,而是着重團隊、同伴、與人交流。我相信加入了特首辦的前警隊公共關係科總警司、前保安局首席助理秘書長謝振中功不可沒。 前廳交流會 宜定重點聚焦討論 第二,李家超主張辦每月「前廳交流會」,每次由司長或副局長,帶領5、6名局長及官員,在立法會的前廳和議員交流。這個建議瞬間把立法會前廳帶進公眾視綫--前廳,英文是Antechamber,設於會議廳(Chamber)對面,本是議員小息或休歇的地方,記者或議員助理也不得進入--那裏氣氛較輕鬆,讓局長和議員在前廳交流討論,我認為是好提議,可能會比行政長官進行短問短答更有實際成效。 不過,除了適合的場地,擬定討論的範疇也十分重要。我建議特區政府在每次交流會前,提出重點討論的範疇或議題,如此局方和議員都可有較充分的準備,聚焦討論,以免流於風花雪月。 第三,李家超宣布成立4個工作組,包括「弱勢社群學生擺脫跨代貧窮小組」、「土地房屋供應統籌組」、「公營房屋項目行動工作組」,以及「地區事項統籌工作組」。這種成立行動組的做法,大抵是來自他的警察背景和經驗,4個工作組分別由司長及副司長負責,而非萬事由行政長官本人親自領導,再次反映他深明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關注跨代貧窮 任重道遠 貧富懸殊一直是香港的深層次問題,上屆政府採取「相對貧窮」的定義,致使在數據上社會永遠都有人貧窮,而且若純粹靠特區政府的福利或措施介入,未能做到精準扶貧。我認為,劏房戶是居住環境及生活條件最惡劣、最需要幫助的弱勢社群,這些貧窮家庭的小朋友更需要幫助。 舉個例,我認識有家庭資源不俗的小朋友,在小一開始便學習編程(coding)、小四開始學習西班牙語,現在小六了,說起來已有6年編程經驗、西班牙語也說得流利,擴闊了升中及未來發展的選擇;相對地,貧窮家庭的小朋友沒有資源參加這些興趣班,依靠小學的校內課程的話,一般要到高小才接觸編程入門,其他外語更加鮮有小學提供,與前者比較起來,貧窮家庭的小朋友已然輸在起跑綫。 因此,我很欣慰李家超關注跨代貧窮的問題,並且特別成立「弱勢社群學生擺脫跨代貧窮小組」應對,「個人發展規劃」、「師友配對」等計劃都很人性化,反映他有關愛下一代的愛與誠,並非只着眼冰冷的福利數據。不過,這可是個長遠的問題,帶領這個小組的政務司司長,任重道遠。 加強地區統籌 消除政出多門 我們做地區工作的,都知道何謂「政出多門」,就是遇上問題的時候,政府不同部門你推我讓,往往小小問題也拖延甚久、難有進展,例如衞生惡劣、鼠患蚊患、滲水、阻街等等;疫情期間有一段時間,民政局更像消失了一樣,要靠政黨及地區組織自發籌集及派發抗疫物資,便遭市民深深詬病。 大抵是李家超收到各方面的反饋,因此成立「地區事項統籌工作組」,由政務司副司長帶領多個部門聯合行動,並且會組織18區「地區服務及關愛隊伍」,讓部門與市民義工結合,首要任務是3個月的清潔大行動,改善市容。我期望在這個工作組的協調統籌下,日後不論環境、工程、漏水、僭建、清理垃圾等等,各個部門能通力合作,不要再各家自掃門前雪。 土地房屋供應 須加快抓緊 至於為甚麼要成立「土地房屋供應統籌組」和「公營房屋項目行動工作組」,實在不用多說。 「土地房屋供應統籌組」將由財政司司長帶領,取代以往的「土地供應督導委員會」,制定未來10年可供發展土地(「熟地」)的供應預測,持續檢視各個造地項目的進展,並精簡程序,以更好地釋放土地的發展潛力,亦將督導和監察公私營房屋的供應量及供應速度;「公營房屋項目行動工作組」則由財政司副司長負責,將會督導各個公營房屋興建項目,探討各項加快建造及入伙的措施。 我期望這兩個工作組能以結果為目標,加快抓緊工作,盡快增加土地房屋的供應,讓更多市民能安居樂業。 上屆政府的缺失之一,就是取消了「中央政策組」,因此缺少了研究政策的「大腦」、缺少了和學者的聯繫、缺少了掌握民情的渠道。來到李家超這一屆,很明顯他認同政策研究及掌握民情的重要性,因此將設「特首政策組」,定位為「這是=一個宏觀性的政策、決策,或者幫我決策的一個單位」、協助他深入了解「民情、民意,香港不同界別人士的需要」,我非常認同。 特首政策組 廣邀專家拓聯繫 不過,要讓「特首政策組」有效發揮功能,成員構成十分重要,我期望李家超廣邀政府以外、專攻不同範疇的專家、學者、研究員加入,如此才能拓闊特區政府的對外聯繫,提升政策思維,以更準確地掌握民情,讓推出的政策更加貼地。 最後,我對於李家超用「15個仔仔女女」來形容15個政策局印象深刻,因為這是歷任行政長官所沒有的。他以這個說法來形容行政長官與官員的關係,比喻特區政府是個大家庭,不搞「馬房」、不偏心,彼此的關係比團隊更深一層;換句話說,他自己要擔起照顧者的責任,這又比自命領導者、命令者要肩負更多,官員及市民聽到這些話親切又順耳,不會反感。這點我覺得十分驚喜,也期待各個政策局陸續有所表現,實現李家超所說的「他們都能獨當一面、展翅高飛、各司其職」!
行政會議解惑  
  文章  
新一屆行政會議成員名單於上周三(6月22日)公布後,我收到很多朋友及市民的訊息,也接受了不少傳媒訪問,發現社會大眾對行政會議的角色及功能不完全了解,我作為新一屆行政會議召集人,就在這裏跟大家解釋一二。 首先,《基本法》對行政會議的性質及工作有明確界定。《基本法》第五十四條列明「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會議是協助行政長官決策的機構」,而第五十六條亦說明「行政長官在作出重要決策、向立法會提交法案、制定附屬法規和解散立法會前,須徵詢行政會議的意見,但人事任免、紀律制裁和緊急情況下採取的措施除外。行政長官如不採納行政會議多數成員的意見,應將具體理由記錄在案」。 行政會議制度沿用百多年 行政會議的前身是行政局,這制度已沿用百多年,一直行之有效,《基本法》保留了這個制度,由九七年前的「總督會同行政局」(Governor-in-Council)演變成九七後的「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Chief Executive-in-Council)。九七前,行政局的會議文件會用紅筆寫著「the Council advised and the Governor ordered」,九七後則改為「the Council advised and the CE ordered」。「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要就很多政策作審批及決定,例如兩電的利潤管制協議,這是行政主導的由來。 要留意的是,行政會議是行政長官的顧問團,我們向行政長官提供意見,但是沒有立法權也沒有執行的權力,有聲音建議加強行政會議的實權,我認為行不通亦不需要,否則行政會議變成六司十五局之外的三不像部門,既架床叠屋,更會導致彼此權責不清,擾亂行政長官施政。 集體負責制與集體保密制 由九七前傳承下來的優良傳統是集體負責制。事實上,行政會議容許成員在會議內自由表達不同意見,甚至會有激辯,但是當「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就某政策拍板通過作了決定後,我們便需集體負責,支持特區政府施政。 集體保密制是另一項十分重要的原則,行會成員可以在會議內表達不同意見,但是不能在會議外披露會議內的討論內容,更不能披露行會文件。集體保密制與集體負責制相輔相成,是行政會議暢順運作的關鍵。新一屆行會成員都是經驗豐富、身經百戰的前局長、公職王,深諳這些規矩,維持集體保密及集體負責,並無問題。 此外,新一屆行會成員有不同政黨的領袖暨立法會議員,也有無黨派的資深立法會議員,這個構成有助政黨及議員把市民的聲音帶入行會,有助行政長官掌握民意,對於改善行政立法關係、加強合作、加快推動政策十分有利。 行會召集人應與行政長官緊密合作 至於大家很關注的行政會議召集人,首先我十分感謝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對我的信任,委任我為新一屆的行會召集人。我認為召集人十分重要,應與行政長官有十分緊密的合作,包括商討行會會議的議程安排、加強對外解釋政策等等。 不過,即使我是召集人,一個人的能力始終有限,唱獨角戲是沒用的。正如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提出的「我和我們」,行會成員都是不同範疇的專家,屆時大可分工合作,不同界別的專家向公眾解釋不同的政策,那就事半功倍。 其實本屆的行會已有設立不同範疇的政策小組(policy group),原意是讓成員提出議題,大家一起討論、研究,不過2019年後特區政府有大量緊急事情要處理,政策小組便鮮有著落。新一屆行會大可延續這些政策小組,加強交流。 年輕人應先累積經驗 最後,有意見認為行政會議缺乏年輕成員,我認為無可厚非。畢竟行會是特區政府的高層次諮詢組織,討論的是影響全香港的政策,成員需要有豐富的知識、經驗及閱歷,未必是年輕人能輕易駕馭。若年輕人有志從政、貢獻香港,大可以加入政黨政團,從事地區服務,投身選舉,或者加入諮詢組織,甚至投考政務官,投身政治助理等等,累積經驗,假以時日,必有所成。

關於葉劉淑儀

葉劉淑儀於1975年至2003年在香港政府服務,期間曾於多個不同範疇工作,包括在地區層面推行政府民主化、國際工貿及保安。她是首名獲委任出掌紀律部隊(入境事務處)的女性(1996-1998),亦是首名女性保安局局長(1998-2003)。
她於2008年參選立法會議員(香港島)成功當選,一直連任至今,並曾任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現為新民黨及匯賢智庫主席、海上絲綢之路協會聯席主席。


Copyrights Regina. All Right Reserved.

聯絡我們

香港中區立法會道一號立法會綜合大樓804室
2537 3267 / 2537 3265
2810 0358
地區辦事處及更多資訊

網頁導航

首頁

認識葉劉淑儀

政綱

文章

立法會事務

影片集

職位空缺

聯絡我們

新民黨網站

容海恩網站

黎棟國網站

陳家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