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前幾篇文章已接連指出新高中學制下的中國語文、英國語文及通識科的積弊,其實綜合科目亦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教育局於2009年推行「334」新高中改革,把部分過時的科目剔除,取而代之的是新推出的合併科目和應用學科,讓學生可因應自己的興趣和能力修讀不同選修科。此舉原是為了更適切地照顧學生的學習需要,但礙於當局思量不周,實際上反而苦了學生。
新高中課程設有二十個選修科目,當中除了傳統的文、理、商科目外,還有由二至三科合併而成的「組合科學」、「綜合科學」、「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以及「科技與生活」、「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設計與應用科技」、「資訊及通訊科技」等應用學科。雖然表面看來,學生能夠有更多選擇,但這兩類科目不論在課程設計、認受性,以至銜接出路等方面一直備受質疑。
首先,以「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為例,當局硬生生地將三科壓縮成一科,只會令課程內容過多,深度不足,導致學生的知識流於片面。再者,「綜合╱組合科學」在本地和海外大學理工學系收生過程中,認受性不及傳統單獨理科科目,對學生日後升學的影響甚大。此外,由於香港社會傾向以經濟金融行業為主導,未能為選修應用學科的學生提供足夠的出路,難以學以致用。
事實上,不僅新高中課程規劃千瘡百孔,香港的初中課程規劃也存在隱憂。特首在剛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提到教育局會在2018/19 學年落實中國歷史在初中成為獨立必修科,並在目前的課程基礎上,持續增潤課程內容,推動學生認識中國歷史。在現時初中課時緊絀的前提下,中史獨立成科對學生是否有利,就取決於當局如何在精簡課程、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試卷評量形式三方面取得平衡。
我寫了一連七篇評論新高中學制的文章,點出了教育局在制訂和執行新高中改革時的失誤帶來種種亂象,當局務必盡快全面檢討。既有前車之鑑,我希望教育局可以從善如流,不止作小修小補的微調,而是認真思考撥亂反正之策,助學生、家長、老師重拾對香港教育制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