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去年8月成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推展的「土地大辯論」,不經不覺已進入尾聲。隨着行政長官在7月初指「小組」提出的18個選項「濕濕碎碎」後,近月社會注意力漸漸移至大規模填海,目前至少有4個方案。
大辯論近尾聲 聚焦4填海方案
第一個方案是政府提出的東大嶼都會計劃,即在香港的中部水域(中水),交椅洲以西,梅窩以東,大規模填海1,000公頃。其實這並非新建議,相信規劃署已研究多年,上屆行政長官梁振英在其2014年1月的施政報告中已提出,也羅列在發展局的「香港2030+」規劃內,並曾在2016年10月進行諮詢,只是後來諮詢工作不了了之。
第二個方案是前行政長官董建華的團結香港基金,在8月初提出的「強化東大嶼都會計劃」,建議在東大嶼海域,圍着坪洲、喜靈洲、交椅洲及周公島等幾個小島填海,目標填海範圍達2,000公頃,「新填地」可興建大量房屋,容納新興產業,發展智慧城市。可是屆時各小島之間只會餘下200至300米的「通道」。
第三個方案則是由新民黨提出,仿效澳門,提請中央政府在內地水域填海,建議地點是大嶼山以南的桂山島。桂山島本身已佔地780公頃,目前是個低增值旅遊小島,要填海擴地至1,000至2,000公頃並不困難,屆時便可興建大量房屋,重置葵涌貨櫃碼頭、懲教設施,甚至是警察學院等。桂山島的位置十分接近香港,距離大嶼山南端只4.8公里;填海後可建橋連接南大嶼,可興建公路由南大嶼通往北大嶼的機場,可興建公路通往港島,亦可以渡輪服務接駁香港、深圳及珠海等多個地點,打通香港與粵港澳大灣區的脈絡。
第四個方案是公共專業聯盟提出的「外港人工島」方案,即在港珠澳大橋以西的人工島,擴充填海520公頃,接駁港珠澳大橋。屆時人工島北面170公頃重置粉嶺高球場,南面350公頃則重置葵涌貨櫃碼頭,是為「一島二市」,從而釋放粉嶺高球場及葵涌貨櫃碼頭的土地,大量興建房屋。
東大嶼都會若造價高 難實行
我十分認同董建華的團結香港基金所提出的「跳出框框,想像未來」口號。的而且確,過往特區政府的思考模式從沒「跳出框框」,才讓香港的發展漸漸陷入困局,要破局,便要大膽推動新的方法。
上述四個方案中,政府的東大嶼都會計劃及團結香港基金的「強化版」,願景美好,可是造價太高,難以實行。
政府就東大嶼都會計劃需要做的可行性研究,先後在2014年及2016年向立法會財委會要求撥款2.5億元,可是兩次均文件被撤回。所以4年下來,計劃仍是紙上談兵,毫無進展。
至於團結香港基金的「強化版」,坊間普遍估計造價過萬億元,尚未包括極可能出現的超支、延誤。香港近年的基建工程頻頻出事,在特區政府只有萬億元儲備的情形下,社會怎會相信政府能於不超支、不延誤、不出事的情況下順利興建新都會?因此,這兩方案能在立法會通過撥款的機會微乎其微。
外港人工島已規劃 難隨便接駁
至於公共專業聯盟的「外港人工島」方案,屬境外填海,與新民黨提出的桂山島填海,有異曲同工之妙。可是,我認為這方案並不可行,因為港珠澳大橋人工島本身的工程已有完整規劃,包括大橋負重等,經過精密計算,並不能隨便後加接駁。此外,我認為若以重置粉嶺高球場為目標,那是為做而做,新建的球場並非天然,無論如何也不能重現粉嶺高球場的天然環境及優美格局,哪又何必盲目摧毁一個有百多年歷史的國際級高球場呢。
回說新民黨建議桂山島填海方案,我認為是成本最低、時間最快、效益最高的。
桂山島填海 成本低效益高
這些年來,內地的基建經驗已經相當豐富,築橋、填海技術成熟,並培養了大批工程專家及工人。例如港珠澳大橋工程便是按照國際最高安全標準和科學技術來興建,其間取得逾百項施工技術專利授權。島隧工程採用深埋沉管式設計,屬世界首例;人工島採用新發明的鋼鐵筒快速築島技術,基本工程5個月便完成,破了世界紀錄。
桂山島填海工程交給內地處理,估計造價很低,而且三、四年便可竣工。至於香港人最關注的環保、海洋生態等,其實內地工程一樣要遵守國家級環保標準,不必過慮。
程序方面,特區政府首先需諮詢珠海市及廣東省政府,以雙贏角度尋求支持,之後提呈中央國務院。若中央政府批准,香港便能在最快的時間內,以較低成本,獲得1,000至2,000公頃土地,可作長遠的房屋、產業規劃,同時配合大灣區政策,嘗試新的發展模式,香港便破局有望。
因此,行政長官實在不必過早落閘,反而應該貫徹其施政新風,「跳出框框」,認真研究,「想像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