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應如何變革?(三)
文章
上文提到,現屆政府新設創新辦,削弱了與學者的交流,並且,不少加入的年輕人已離職,誠是失敗之作。除政府缺乏策略性政策研究組織外,我認為特區政府亦需檢討一些法定獨立機構的運作,針對處理營運成效等問題。
港英政府財政司郭伯偉和夏鼎基素來主張「小政府,大市場」,所以在他們的領導下,政府依賴自由市場經濟,力求「無為而治」。1980 年代,英國前首相戴卓爾夫人執政,主張把政府功能盡量私有化,也促使政府加快把一些政府部門「企業化」。例如為郵政署設立營運基金,又曾考慮私有化水務署。
又例如於1977 年成立的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考評局作為獨立法定機構,擁有獨立收入,不受審計署監察,可自行決定考試費、職員薪酬和獎勵金等,儼如「獨立王國」。然而近年考評局的營運表現未如人意,自2013/14 年度起與文憑試有關的收入年年虧損,特區政府便在2018 至2022 年間合共補貼3.6 億元。而於2019/20 年度,文憑試方面仍佔考評局總收入46.8%,但受累於考生人數下跌,考試收入亦將銳減,預計津貼終止後,考評局將在2022/23 年度錄得整體虧損約9800 萬元。
除收入減少,考評局的營運存在很多問題,包括監管不力、保密不足、泄漏試題、審題黑箱作業、DSE 考題惹爭議等等。去年5 月,法庭就補習天王蕭源透過手機取得文憑試保密試題一案,裁定蕭源與另外兩名前主考員串謀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罪成;同月文憑試歷史科竟出現無視日本侵華史實的試題。據了解,教育局曾於2019 年提名人員加入歷史科審題委員但不果,反映考評局缺乏監管,儼如「無王管」。考評局是眾多獨立機構的冰山一角,反映若特區政府要改善管治,必須大力檢討並加強監管,確保這些機構在正確軌道上營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