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認識葉劉淑儀
政綱
文章
立法會事務
影片集
職位空缺
聯絡我們
新民黨網站
容海恩網站
黎棟國網站
陳家珮網站
  • 最新消息
新民黨 會見 行政長官當選人李家超先生  
  新聞稿,焦點     2022 年 5 月 19 日
新民黨主席暨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女士、常務副主席暨立法會議員黎棟國先生、副主席暨立法會議員容海恩女士、副主席潘國山先生、立法會議員陳家珮女士、立法會議員李梓敬先生,與新民黨多位成員共廿八人(出席名單下段詳列),今天(19日)下午與行政長官當選人李家超先生會面,就新一屆特區政府的施政方針提出四大範疇建議。 會議後新民黨多位成員於候任行政長官辦公室位於的入境事務大樓地下會見傳媒。新民黨主席暨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女士表示:「今天很高興行政長官當選人李家超先生抽空見新民黨仝人,我們共有廿八位成員出席,包括新民黨主席團、執委、中委與社區發展主任。行政長官當選人李家超先生向我們解釋政府架構改組的必要性,我們也趁此機會向他提出四個主要問題。」 加強地區建設與統籌工作 葉太稱:「四個我們關注議題,首先包括地區行政,如何加強地區統籌工作,讓地區服務做得更好。我們的副主席潘國山先生對行政長官提出的十八區關愛隊表示支持。」 葉太引述行政長官當選人表示,未來政府會多走進社區,接觸市民,李家超先生的政綱有十八區關愛隊,葉太、潘國山副主席與新民黨各社區發展主任都會經常接觸市民,了解到民間有眾多力量,特別是青年人,葉太與新民黨各人均認為關愛隊應該動員更多青年人與政府未來加強各方面協作。 防疫抗疫 絕不鬆懈 另外,新民黨今天也在會議中分享地區的抗疫工作,青委會副主席張柏源先生觀察到有些問題可以怎樣處理得更好,向行政長官當選人李家超先生分享地區抗疫經驗。 加強金融創新 葉太也稱,「今天我們有與會的金融界代表——中委羅卓堅先生,向李家超先生提出金融方面的意見,例如協助中小企融資、創業板改革、虛擬資產與數字貨幣發展等。」 關注旅遊發展 另外,代表旅遊業的新民黨中委葉慶寧先生,今天也向李家超先生反映很多旅遊業發展的意見,特別是公海遊與航班熔斷機制等。「感謝行政長官當選人與我們有很坦誠的交流,他的態度很謙和,樂於聆聽意見,令我們有愉快的交流。」葉太總結。 新民黨常務副主席暨立法會議員黎棟國先生稱:「今天會面主要討論四個範疇,行政長官當選人非常仔細聽了我們的講述,就我們提出的意見,作出良好的回應。我們對此表示高興。期望新一屆政府能夠與地區團體大家共同努力,共同建設更美好的香港。」 他又稱,受會議時間所限,今天主要與特首當選人討論四大範疇,未來會與新一屆政府加強溝通,就香港未來更多社會關注議題,與政府建立更暢通的溝通渠道,表達民意。 新民黨副主席暨立法會議員容海恩女士說:「感謝行政長官當選人細心聆聽地區的聲音,尤其承諾建立十八區關愛隊。我們分享到地區組織如何協助政府施政,讓民生措施得以落實,這是十分重要,做到以民為本。我們希望與行政長官當選人與新一屆政府各部門緊密合作,令到市民有幸福感與獲得感。」 新民黨副主席潘國山先生表示:「很高興見到行政長官當選人比較貼地,了解到我們地區基層服務的團隊工作,希望以後政府施政更加有效,落到實處,實實在在讓市民受惠。我們期望地區服務的團隊,與政府有良性的合作,令市民有獲得感。」 出席今天會議的新民黨主要人士包括:主席葉劉淑儀女士、常務副主席黎棟國先生、副主席容海恩女士、副主席潘國山先生、執委陳家珮女士、中委李梓敬先生、執委譚榮邦先生、執委曾向群先生、政策顧問王瑤琦女士、中委蘇炤成先生、執委甘文鋒先生、中委傅曉琳女士、中委葉慶寧先生、中委王家揚先生、中委羅卓堅先生、中委詹美清女士、中委暨青委會主席劉文杰先生、中委何敬康先生、中委廖添誠先生、社區發展主任姚嘉俊先生、青委會副主席張柏源先生、青委會副主席崔添偉先生、社區發展主任林梓鴻先生、社區發展主任郭浩景先生,及社區發展主任林宇星先生等。
新選制下特首選舉標誌香港邁向新時代  
  文章     2022 年 5 月 17 日
2022 年5 月8 日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以來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天。李家超以1416 票當選第六任行政長官人選,得票率高達99%,高踞歷屆特首候選人之首。繼全國人大去年完善選舉制度之後,香港終於選出能夠全面團結各黨各派的新特首,曾經的陣營分明、彼此對峙終於消弭無形。 李家超作為一名新時代的領袖,並沒有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而是站在社會各個階層的中心點,從團結建制派開始,一步步走出去接觸廣大市民。由1500 人組成的選舉委員會就是香港社會的縮影,社會各個階層皆包含在內。從李家超宣布參選特首開始,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籌備好政綱、收集了各方民意,迅速獲得建制派一致支持,可謂旗開得勝。 李家超高票當選,足見民心所向,可是G7 和歐盟卻對此視而不見,分別在8 日、9 日連發聲明,詆毀香港的新選制,充滿敵意、態度偽善、不乏政治偏見,說什麼本次選舉「違反民主原則」。然而,眾多迹象表明,西式民主已見頹勢,在解決民計民生問題方面都力有不逮,西方本應好好反思自身的制度弊端,如今卻反而拿出已然不合時宜的制度對香港指手畫腳。 美國有過百名學者警告西方民主制度湧現危機,政黨為了贏得選舉將民主選舉政治化,將自身利益置於國家利益之上,甚至不惜壓制選民投票。近年來舉行的公投、普選已經引發社會撕裂,人民因政見不同而走向極端,當選一方即使勝出亦無法有效施政,英國脫歐公投即是一例。 值得一提的是,中方在《中英聯合聲明》並未承諾過會在香港實施西方民主制度,更不用說普選。而中英雙方在草擬這份聲明時香港仍受英方獨裁統治。「一國兩制」的主要任務是要讓香港順利回歸祖國。英國在150 多年的殖民統治期間從未真正在香港發展民主,雙方談判時香港亦無民主制度,因此中方不可能同意在港實施一個未曾存在的西式民主制度。所以,那些指摘「北京違背對香港的民主承諾」之說實為無中生有,意圖不外詆毀中國。 《基本法》為港人指明落實普選的路線圖,目標是實現「雙普選」,而大前提還是要「根據香港的實際情況和循序漸進的原則」。對此,人大常委會於2014 年作出「8.31 決定」,特區政府就此框架制定出雙普選實施方案,但卻遭到所謂民主派執意否決。 回顧特別行政區成立的25 年來,香港已經為推行民主作出努力,因阻礙重重而進退失據。那些所謂「民主派」議員自詡擁護人權、自由,卻走向逢中必反的歧路,不僅與建制派大搞對立,還不惜反對特區政府。 目前,各項深層次矛盾困擾香港,房屋和土地供應、退休保障、貧富懸殊以及青少年向上流動等重大問題已積存多年,亟需解決,可是,有些議員罔顧社會民生的需要,不斷採取極端手段阻撓立法會正常運作,大搞政治鬥爭甚至暴力衝突,導致政府無法有效施政,社會因而停滯不前。 幸而全國人大把握時機,適時頒布法規以完善特區的選舉制度,確保香港重回正軌。市民殷切希望新一屆立法會能夠着手解決重大民生問題,期待盡快與內地通關、重振本地經濟、提升本港競爭力。 李家超是當前的領軍人物,有能力與立法機關建立良好互動。他執法經驗豐富,充分理解法治和司法獨立對維護國家安全與人身自由、公民權利的重要性。他強調「以結果為目標」「關鍵績效指標」,可見他志在必得,不會被官僚程序綁住手腳。在基本民生問題多年議而不決之後,如今港人翹首以待,盼望政府能拿出切實行動、解決實際問題,對那些搞一些空頭承諾、喊兩句口號蠱惑人心的政客,市民已經深感厭倦。 李家超為人謙虛誠懇、具備團隊精神、能夠虛心聆聽不同意見,是特首的不二之選。現在,他作為候任特首已是眾所矚目,還望他能迅速組織好管治班子,盡快安排好行政會議成員和政府各部門主要官員的人選,抓緊時間制訂可行方案。李家超能夠順天應時,完全有能力為香港揭開新篇章。
「復和」不是口號  
  文章     2022 年 5 月 17 日
​第六屆行政長官經已選出,當選人李家超在政綱提出了四大施政方向,在提升施政效能方面,提出了「我和我們」的團隊精神,也在土地房屋供應方面明確提出要「提速提效提量」,可是在修補社會撕裂、保障人權自由、教育等等其他範疇,則未有詳細論述。 香港近年在危機邊緣走過幾回,2014年的違法佔中、2019年由反對修訂《逃犯條例》演變的黑暴、2016年初的旺角暴亂等等,市民以政治顏色分群,黃藍誓不兩立,年輕人仇恨警察,社會撕裂。雖然後來中央政府以《港區國安法》、完善選舉制度、資格審查委員會、愛國者治港等等大招,把港獨、反對派的勢力壓了下去,涉嫌犯法的人士陸續被捕被控受審,社會表面上回復秩序和平靜。法律處理了違法行為,我們仍需法律以外的手段處理其他問題。 有立法會議員建議設立「復和專員」,以修補社會撕裂,立法會未有詳細討論。我認為值得探討,不過復和不是口號,要整個社會花很長的時間和誠意,才有機會達成。  愈是民主撕裂愈嚴重 環顧世界,社會撕裂並非香港獨有,愈是民主自由的地方,撕裂便愈嚴重。例如2016年的英國脫歐公投便把英國撕成留歐派和脫歐派,兩派勢均力敵,困擾英國政局,擾攘至2020年才正式脫歐。 兩黨輪替的美國更甚,共和黨與民主黨的紅藍之爭長年不息,2021年總統選舉及國會山莊暴亂把撕裂推上高峰。最近(5月2日),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阿利托(Samuel Alito)草擬的意見草案遭洩露,顯示法院有意推翻1973年保障女性墮胎權的標誌性案例〈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使美國再次陷入紛爭,支持及反對墮胎權的人民示威抗議,不同州份亦持不同立場。 美國的種族歧視問題亦十分嚴重,黑人維權運動(Black Lives Matter,BLM)持續。 執筆時新聞正報導有「白人至上主義者」(White Supremacy)闖入水牛城一間超級市場向黑人連環開槍掃射,至少十人死亡,而行兇者只有十八歲。 此外,有很多國家地區因為種族、宗教教派仇恨而長期對峙、內亂,武裝衝突、流血事件無日無之,人民長年累月活在戰火之中;相比這些極端情況,香港已屬萬幸。 愛爾蘭在歷史上長期受到英格蘭侵略,宗教方面,天主教與新教水火不容,戰爭多年,最終北愛爾蘭六郡併入英國,1949年南愛爾蘭獨立為愛爾蘭共和國(Republic of Ireland),退出英聯邦。北愛爾蘭則持續有暴力衝突。這些年來,當地教會等組織一直有推動復和工作,但是要完全消除對立,殊不容易。 南非以「真相與和解委員會」達成復和 提到復和,一定會提到南非。1995年,曼德拉總統簽署《促進民族團結與和解法》,成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由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南非聖公會大主教德斯蒙德圖圖(Desmond Mpilo Tutu)擔任主席。委員會向司法部負責,了解過往長期在種族隔離政策下各種嚴重侵犯人權的事件,做法包括邀請曾遭受非人道對待的人士講述經歷,加害者則提交證詞,企圖還原歷史真相,藉以撫平黑人與白人之間的仇恨,促進民族和解。 2019年黑暴發生後,有外國領事提出用南非模式助香港復和,包括安排特赦,當時我已向他們表示特赦不可行。因為這樣刑事法律會失效,亦會誤導年輕人以為犯法不用負責,對社會的負面影響更大。 「止暴制亂」、分享權力、民間融和 我強調復和不是口號,無法一蹴而就,更非一位「復和專員」可以成事。通常復和行動希望做到「止暴制亂」、分享權力、民間融和這三大方面,但是現實上非常困難。 回說香港,2014年違法佔中及2019年黑暴經已過去,《港區國安法》做到「止暴制亂」,社會回復公安秩序。我認為復和第一步是法庭要作出公平的裁決,不論黑衣人白衣人,違法的就要受法律制裁,法庭要依法作出公正判決,近期已陸續有相關案件出了裁決及判詞,這是好的開始。 不過,香港做不到分享權力,國家憲法及《基本法》均不容許。在完善選舉制度及愛國者治港等框架下,反中亂港、不接受國家主權、不誠心擁護《基本法》、危害國家安全的非愛國者,不會通過資格審查委員會的審查,不能進入建制及管治系統。反對國家憲制體系,甚至企圖推翻現有制度的人,哪怕在西方任何國家,也不能成為分享權力的對象。惟有民主派人士真心擁護「一國兩制」,尊重國家主權,才有機會重新返回議會平台,共同努力推動復和。 至於第三點也是最深層次的民間融和,讓不同政見者(特別是年輕人)放下歧見甚至仇恨,敞開心扉互相接受,和平共處,是長時期的工作,需要非常長的時間。有議員建議設立「復和專員」,我則認為「復和專員」的人數(可以是群體而非單獨一人)、性質(是官職抑或義務?)、工作內容(展開對話抑或舉辦活動?)等等都需要深入討論。 新一屆政府上場是推動復和的適當時機 香港已選出新一任行政長官,新一屆政府上場,是新的開始,可能是推動復和的適當時機,特區政府需從多方面了解與年輕人的代溝是甚麼因素造成,是意識形態、經濟文化分歧,抑或有產與無產之間的矛盾?要找出成因,對症下藥,解決到年輕人最迫切面對的問題,讓他們感受關愛和信任。李家超能否抓緊機會,讓香港復和?   「復和」不是口號(撰文: 葉劉淑儀,原文刊載於經濟通) http://reginaip.hk/regina/article/p/復和不是口號
改革新聞處 提速提效提量  
  文章     2022 年 5 月 11 日
近年,經歷黑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社會對特區政府的表現並不滿意,紛紛有聲音要求部門改革。例如第5波疫情爆發,特區政府欠缺預案、動員遲緩,反映部門欠承擔、欠溝通、欠協調,而且部門只以自身功能為本(function-based),而非以解決問題為本(issue-based),於是有部門「做死」,有部門卻事不關己,非常不理想。 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政綱提出「強化政府治理能力,團結一致為民解困」、「增強政府團隊文化,以我和我們的精神處理問題」、並且要「為指定工作訂立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KPI)」等等,便是針對以上的問題。此外,李家超在土地房屋問題上,提出要「提速提效提量」,我倒認為這目標也適用於其他範疇。 問題是怎樣改革才做得到?本篇以政府新聞處(Information Services Department,ISD)為例,討論如何改革這部門,改善其表現,以強化政府治理能力。 這些年,特區政府歷盡風雨,政府新聞處卻活得異常低調,即使經常遭詬病資訊發布不足、回應假新聞太慢、新聞稿寫得太技術性,甚至出現過記者會背景大熒幕把「中華人民共和國」寫成「中國人民共和國」等事情,仍未見新聞處提出過甚麼改善措施。此外,原來上一任新聞處處長鄭偉源於去年12月初以健康理由離任後(鄭偉源於離任3星期後出任「一帶一路」專員),新聞處處長一職已懸空6個月,特區政府人才凋零、行軍無將,難怪新聞處沒有突出表現。 內部缺專才 AO長期任處長 最後一位專業新聞官升任新聞處處長的是丘李賜恩,她由1987年擔任處長至1997年,是歷任新聞處處長中任期最長的;近年新聞處處長則多由政務官出任,包括幾位現任局長聶德權(2014年-2016年)、黃偉綸(2009年-2014年)和邱騰華(2006年-2007年),還有朱曼鈴(2018年-2019年)、馮程淑儀(2007年-2009年)和鄭偉源(2019年-2021年)等等。 由政務官擔任新聞處處長,優點是他們熟悉政府運作、行政能力強,缺點是他們並非新聞專業出身,欠缺傳媒背景,加上任期短(例如邱騰華只做了15個月),未及與傳媒及下屬建立深厚關係便又調職,難以帶領部門好好發揮;長期由政務官出任處長,亦反映其上司民政事務局局長一直未能培養專業人才,從內部晉升至處長,也是新聞處積弱的原因之一。 根據特區政府財政年度預算《總目74--政府新聞處》,新聞處的編制包括12個首長級職位及433個非首長級職位。作為特區政府的大公關,新聞處要時刻掌握傳媒脈搏,為特區政府打造形象、提升民望,讓市民了解特區政府政策,因此整個部門都要反應快、行動敏捷,既要準確發布消息,更要及時澄清謠言、打擊假新聞,更加要時刻掌握網絡和社交平台的評論,但是看新聞處近年的表現,明顯未能發揮功能。 國際形勢複雜 未見有力回應 政府財政年度預算《總目74--政府新聞處》指出,新聞處2022至2023年度的開支預算接近7億元,工作範疇包括5大綱領--香港以外的公共關係、本地公共關係及公眾資訊、輿論、公民責任、出版。每個綱領的績效如何,以及需如何改革,我們可逐一拆解。 綱領一「香港以外的公共關係」,宗旨是「在國際間及內地推廣香港的良好形象」。國際方面,副處長(2)旗下設海外公共關係組、香港品牌管理組、國際推廣組等等,旨在推廣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亦要和駐港外國傳媒及訪港新聞新業員打好關係。 以往,新聞處有不少經驗豐富的資深外籍新聞官,主力與外媒打交道,不過隨着副處長Brett Free在今年年初退休,外籍新聞官已絕無僅有,在外媒聯絡或國際關係方面難以得心應手,甚至事倍功半,特別是現在香港處於複雜的國際形勢,要面對制裁等政治打壓,西方傳媒不斷抹黑一國兩制以及香港的政治制度,這方面便顯得更重要。 內地關係方面亦然,隨着香港與內地關係日益緊密,新聞處與內地傳媒的溝通聯絡愈來愈頻繁,新聞處能否適應內地傳媒的工作模式及內容要求,便很影響特區政府的未來發展。 文宣失敗 新聞稿艱澀難懂 綱領二「本地公共關係及公眾資訊」,宗旨是「向公眾傳達政府政策、計劃、決定、活動及服務的信息,加強他們對政府事務的了解」,方法包括「以多媒體形式發放信息」、「安排傳媒採訪活動」、「發放新聞稿」等等,副處長(1)旗下的多個政府總部新聞組、駐部門新聞及公共關係小組,會協助部門宣傳不同的政策,例如「大嘥鬼」、消費券、疫苗接種計劃等等。 說來諷刺,這範疇的工作理應做得最多最好,但現實卻是最為人詬病,例如2019年特區政府提倡修訂《逃犯條例》的時候,政府文宣內容複雜難懂,反修例的文宣反而滲透大街小巷;抗疫兩年多以來,特區政府往往未能簡單準確地講解抗疫措施、鼓勵市民接種疫苗,當中過分詳盡而技術性、充滿艱澀詞彙和數據的新聞稿,相信只有傳媒或相關研究人員才會讀得明白,對市民而言全無作用,即是「無人睇得明」,反映新聞處未能有效協助各個政策局以深入淺出、簡單易明的方式傳播及散發資訊,讓市民易於消化吸收。 我認為,新聞處應更頻密地發放更多簡單親民的圖像或懶人包,並且開通更多網絡頻道,把信息滲透社會每個角落。 綱領三「輿論」,指新聞處要「閱覽中英文報章和雜誌、熱門新聞網站及其facebook專頁,以及每星期收聽/收看約239小時電台和電視台新聞及公共事務節目」,還要「編寫傳媒摘要、譯本、報告、官員的談話全文及剪報,會盡快送交有關決策局和部門」。「輿論」範疇的支出不多,2022至2023年度的開支預算只有3,100萬,但是工作模式相當落後。 過去我已覺得新聞官相當辛苦,要每天清晨4、5時起床,閱讀大量報章,手動剪報;現在剪報已電子化,但是仍然由新聞官手動選材。我認為新聞處應提升系統,全面運用人工智能,按部門需要把新聞分門別類,官員一看便懂,可省下新聞官不少時間;而且在資訊每秒更新的年代,還要新聞官「編寫傳媒摘要,盡快送交有關決策局和部門」,是相當滯後的做法。 靈活調動資源 外判推廣工作 另一方面,新聞處鮮有做社交平台內容摘要,在24小時監察網絡輿論方面未夠全面。須知道收集社交平台的大數據,我們可以掌握市民真正關心的事物及反應,例如去年12月19日立法會投票日,社交平台卻被王力宏離婚洗版;又或者疫情下市民原來非常害怕封城、禁足等等,掌握這些數據會讓特區政府更有效了解民情。新聞處應考慮把這些工作外判,或者開發人工智能系統處理,以提速、提效、提量。 而在政策局方面,新聞秘書、政治助理可以隨時透過人工智能剪報系統,隨時閱覽剪報或其他信息,向局長進行精準匯報。 綱領四「公民責任」,宗旨是「提高公眾對重大社會事務的關注和了解,並加強他們的公民責任意識」,例如宣傳完善選舉制度、愛國者治港、國家安全、回歸25周年等等。我當然認同要大力宣傳這些項目,不過工作細項指標仍然是「活動數目」、「印製及展示海報數目」、「宣傳片數目」、「聲帶數目」、「展覽數目」等等,則非常傳統及保守。新聞處應考慮把推廣工作外判,讓市場上的專業人才製作更出色、更多元化、更有效的宣傳推廣計劃。 用AI集大數據 精準監察民情 至於綱領五「出版」,即是新聞處就是特區政府的出版機構,包括「提供編輯服務、製作、分發及銷售政府刊物」。這範疇可算是5大綱領中最追不上時代的,我認為新聞處必須與時並進,靈活運用資源,集中開發電子書,減少印製印刷品。 新聞處多年來未有改革或更新工作模式,逐漸與時代脫節。我認為新聞處應多運用人工智能、收集大數據,以更快更精準地監察輿情,掌握社會脈搏,如此便可重整資源及人手,更緊密地與外地、內地及本地傳媒溝通聯絡,還要學會簡單精準地傳遞信息,才能協助特區政府提高施政效能。所謂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再不改革,新聞處將淹沒於元宇宙時代,形同虛設。 改革新聞處 提速提效提量(撰文: 葉劉淑儀,原文刊載於經濟日報) http://reginaip.hk/regina/article/p/改革新聞處提速提效提量
新民黨 支持行政長官候選人李家超先生政綱  
  新聞稿     2022 年 4 月 29 日
今天(29日)早上,第六屆行政長官選舉候選人李家超先生公布政綱,新民黨表示支持,特別是其四大綱領──「強化政府治理能力,團結一致為民解困」、「精簡程序多管齊下,提供更多安居之所」、「全面提升競爭實力,創造持續發展空間」、「同建關愛共融社會,增加青年上流機會」,新民黨認為切合香港目前局面。 事實上,香港目前正面對百年未見之大變局,世界局勢嚴峻,內在隱患並未全面消除,維護國家安全為重中之重,新民黨堅定支持新一屆特區政府落實《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讓香港履行其憲制責任,為保障國家安全出一分力;同時盡快實行特區政府重組架構,增強治理能力。 第二,新民黨素來非常重視政策研究工作,認為充足而具深度的政策研究是提倡及推動優良政策的基礎,對於李家超先生認同需強化特區政府的政策研究工作,新民黨感到欣喜。新民黨建議重設中央政策組,為特區政府重置「大腦」,至為重要。 第三,新民黨亦認同李家超先生所指,香港過去三年的政治震盪及疫情磨難,反映設立危急應變機制的重要性,新民黨期望新一屆政府能汲取教訓,對於香港有可能面對的各類危機,做好風險評估,提高安全系數,並且能提升公務員隊伍以至整個社會的動員能力,共同面對困難,化解危機。 第四,土地房屋供應嚴重不足,公屋輪候時間近六年,大量市民擠住劏房等等,是香港一直面對的老大難問題,新民黨喜見李家超先生提出設立「公屋提前上樓計劃」、「公營房屋項目行動工作組」及「土地房屋供應統籌組」等等,期望各項計劃能達到李家超先生所說「提速、提效、提量」的目標,讓港人安居樂業。 至於創科、安老、醫療、教育、青年等等其他範疇,新民黨期望李家超先生逐步提出更具體的政策內容及推進方向,新民黨將積極與李家超先生交流,提出切實可行的倡議,成就新一屆特區政府「會做事、做成事」,讓香港重新出發。
如何處理BNO移英港人國籍問題  
  文章     2022 年 4 月 27 日
最近,移民、移居、BNO、雙重國籍等議題又再度熱起來。英國政府於2021年推出BNO「5+1」移民新路徑後,英國外交部向國會提交的《2021年7月1日至12月31日半年度報告書》(The Six-Monthly Report on Hong Kong 1 July to 20 December 2021)指出,在2021年1月31日至9月30日期間,英國政府收到88800宗BNO簽證申請,並且已批出76176宗。英方又於去年2月24日公布放寬BNO簽證的申請資格,讓BNO持有人的子女可以獨立申請等等。前行政長官梁振英先生指那些持BNO移英的港人,不願交還特區護照或香港身份證,因此只是移居,並非移民。對於這些爭議,其實歷史早有答案。 歷史早有答案 八十年代初期,中英兩國開始就香港前途談判,就港人的國籍問題有深入討論。英國政府早在1981年已提出修改《英國國籍法》,列港人為英國屬土公民(British Dependent Territories Citizen,BDTC),沒有英國居留權(Right of Abode in the United Kingdom)。對英國來說,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國後,這些因香港關係取得BDTC身份的港人,不可擁有英國屬土公民的身份(香港不再是英國屬土),但是英國政府仍然視他們為英籍,於是給予他們一個剩餘身份(residual status),即「英國國民(海外)(BNO)」。他們只可持有英國政府簽發的BNO身份旅遊證件,這身份不能傳給子女,在英國沒有居留權。 中方立場很清晰,香港是中國不可分割一部分,所有具中國血統在香港出生的都是中國公民;即使他們憑香港關係成為英國屬土公民,中方不承認他們是英籍。至於BNO,中方只視之為旅遊證件。 這是中英雙方經過深刻討論後的折衷辦法。因此,《中英聯合聲明》的英方備忘錄第一節就列明,港人「從1997年7月1日起,不再是英國屬土公民,但將有資格保留某種適當地位(指BNO),使其可繼續使用聯合王國政府簽發的護照,而不賦予在聯合王國的居留權」,第二節則是「在1997年7月1日或該日以後,任何人不得由於同香港的關係而取得英國屬土公民的地位。凡在1997年7月1日或該日以後出生者,不得取得第一節中所述的適當地位。」即是港人可取得新的「英國國民(海外)護照(BNO)」,但是只限1997年7月1日前出生的港人才有,該日之後出生的便沒有了。BNO只是旅遊證件,持有人在英國沒有居留權、沒有居住工作的權利。 因此,當英國政府推出BNO「5+1」新路徑(a bespoke immigration route),容許BNO持有人申請有效五年的英國簽證,住滿五年後可申請長期居留(indefinite leave to remain),住滿第六年可以登記成為英國公民,獲得居留權,英方已是違反了《中英聯合聲明》的英方備忘錄。而當英國政府進一步放寬計劃,讓BNO持有人的子女可以獨立申請,更是再度違反自己的承諾,而且做法挑釁,志在分化港人。 中國不承認雙重國籍 至於梁振英先生指持BNO移英的港人,不願交還特區護照或香港身份證,因此只是移居,並非移民。他沒有說錯,英國也好,其他國家也罷,移居港人一日「未唱國歌」、未正式加入或取得外國國籍,也未算是移民,沒有雙重國籍的問題。事實上有很多港人移居海外後,因為生活不適應等各種原因回流返港。 港人在外國定居後,自願加入或取得外國國籍,即所謂「唱了國歌」,就是移民,便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第三條及第九條處理。這些條文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承認中國公民具有雙重國籍」(第三條),和「定居外國的中國公民,自願加入或取得外國國籍的,即自動喪失中國國籍」(第九條)。 法律很清楚,中國不承認雙重國籍,但是怎樣執行?早有中國法律專家指出,「不承認」不等於「不存在」,取得外國國籍的途徑有很多,國家難以逐一稽查,加上歷年來中港澳台都有很多人移居海外,當中很多人持雙重國籍,若要嚴格執行第三條及第九條,想必影響深遠,因此素來是「隻眼開隻眼閉」。 不能一刀切處理BNO移英港人 我認為處理雙重國籍的問題必須小心衡量利弊,亦不能以「一刀切」的方式處理。持BNO移英的港人當中,也有很多是因為生活節奏、下一代教育等等非政治因素離港,因此不能一竹篙打一船人。 我們要針對處理的,是那些移英(或海外)後,持續勾結外國勢力、活躍於反中亂港活動、觸犯《港區國安法》的港人。他們持續污衊「一國兩制」,做出傷害國家傷害香港的行為,游說外國政要、國會議員制裁、傷害香港,或者持續推動港獨等等。例如已流亡英國的張崑陽,最近有報導指他與美國國務院高級官員會面,游說美國制裁香港的指定國安法官等等,這些行為已涉嫌觸犯《港區國安法》。這些人持續傷害國家和香港,自然不應該繼續擁有中國國籍與及香港居留權。 人大常委可作「決定」 本來,根據《基本法》第二十四條第二款第一和二項的規定,與及人大常委會於1996年通過的「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施的幾個問題的解釋」,在香港出生或曾經在香港通常居住連續七年以上,具有中國國籍的人,都是香港永久性居民,擁有香港居留權。他們持有外國護照只是旅旅證件,只要他們不向入境事務處申報國籍變更,他們仍然是中國公民,是香港永久性居民,擁有香港居留權。 但是若人大常委作出新的「決定」,解釋如何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第九條,例如列出「負面清單」,聲明若這些人繼續從事反中亂港、危害國家安全的活動,他們取得外國國籍(含英國國籍),就會喪失中國國籍,不用申報國籍變更,即時喪失香港居留權。 根據《入境條例》,喪失了香港居留權的前永久性居民,仍會有入境權(Right to Land),他們可以進入香港居住、工作、經商、讀書,沒有任何逗留時間和條件限制。當然,特區政府亦可在人大常委作出新的「決定」後,修訂《入境條例》,褫奪上述人士的入境權。若真是這樣做,這些「前港人」便只能像一般英國籍人士那樣,需申請簽證才能來港。
改革制度有效調動公務員抗疫  
  文章     2022 年 3 月 15 日
本地第五波疫情令香港陷入危機,未接種疫苗的長者和幼童死亡率高企,令人尤其心痛。許多市民抱怨未能得到特區政府及時援助,熱線久久無人接聽,救護人員要花數小時才能把病人送到醫院。重症患者要在醫院外苦候多時,輕症患者則只可留在家中服用中成藥或止痛藥自救。這些觀感,未必完全符合事實,但社會大眾普遍認為政府無法滿足市民所需。香港的公務員曾經被喻為世上最優秀的團隊之一,以廉潔、高效和幹練著稱,現在卻成了眾矢之的。 對抗第五波疫情並非特首一人之事。公務員團隊以至整個社會也要齊心協力,才有勝算。政府已調派各部門公務員協助抗疫,以減輕前線人員的負擔。環境保護署、衞生署控煙辦等職員受命前往疫區參與抗疫工作。此乃正確之舉,唯動員整個公務員團隊投入抗疫並非易事。 動員公務員抗疫困難重重,源於過時的公務員架構、制度、程序和風氣已經難以應付如今的挑戰。過往政府架構屬典型的韋伯式官僚制,各個政府部門(現稱政策局)均有明確職責範圍,以不僭越他人職務為己任。各部門人員只需按規則和程序辦事,做好自己的份內事就足夠。但回歸之後,政治氣氛出現變化,公務員面對的政治壓力日增,因此對於承擔新職責變得格外謹慎,惟恐被問責或追究。因此,除非有額外的薪津,或受命於高層指令,公務員為了保護自己免受責難,會盡可能迴避承擔更多的責任。在這種規避風險的習慣之下,公務員遇到重大挑戰時大都不敢挺身而出。 香港的公務員團隊正直廉潔,值得嘉許,但過分注重薪酬、福利和升職,「少做多得」的心態與內地公務員奉獻精神形成鮮明對比。 政府在籌組抗疫團隊時仍存在上述思維,依照公務員薪酬級別向退休公務員組成的義工團隊支付酬勞。這些報酬相當厚豐,遠優於私營企業中層管理人員的薪酬。但香港危難當前,有成千上萬的社區義工不辭勞苦、無償地為新冠患者服務,他們近距離服務病人時大多缺乏保護措施,有些人因此受感染。政府以厚酬吸引退休公務員參與抗疫,實屬不妥。 特區政府、全體公務員和社會各界應同心協力協助特區政府控制第五波疫情。疫情退卻後,政府有必要大刀闊斧推行改革,改變公務員體制內的價值觀和思維模式,建立有擔當和具號召力的領導層。戰勝疫情是當下的首要任務,現在家園有難,所有人都應當以一己之力回饋社會。 地產商已紛紛借出土地,市民爭相當義工,私家醫院也已同意接收長者和輕症患者。在中央支援下,香港各界正全力以赴戰勝第五波疫情。
盡快公布全民強檢細節 杜絕揣測  
  文章     2022 年 3 月 9 日
2月22日傍晚,行政長官會見傳媒,全面交代其抗疫工作,指出在中央政府大力支持和協助下,香港的每日檢測量可提升至每日100萬次,計劃於3月推行全民強制檢測(Compulsory Universal Testing,CUT),以達致「須檢必檢」。行政長官當時公布的計劃,是仿效換身份證的做法,市民根據出生年份網上預約,3星期內檢測3次,每次檢測期間市民要每天做快速測試,檢測中心亦會有關愛安排等等。不過,當時行政長官的計劃並不包括禁足,說「不現實」。 訊息混亂惹恐慌 超市「清零」 公布一出,社會熱議,新民黨當晚便發出新聞稿,表示對上述做法有保留。其後我和新民黨常務副主席黎棟國亦多次公開發言及撰文,提出多項推行全民強制檢測的執行建議,包括3星期太長,應壓縮至7至10日,建議以同住家庭為單位(而非出生年份),一家人一起去檢測,並且應該禁足等等。 一星期後,有參與援港工作的國家衞健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李大川上周日(2月27日)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在全員檢測期間採取封控措施(禁足),把人員檢測流動降到最低水平,顯然是對全員檢測效果是最理想、也是最好的。」之後特區政府便轉口風,食衞局局長陳肇始表示,不排除禁足的可能性,行政長官的回應也變成「這方面我們現時正在評估中。」 大抵正是特區政府語焉不詳,全民強檢的日子和細節又說不出來,加上真假資訊充斥,於是毫不意外地引起市民恐慌,市民四出搶購食物和物資,超市「清零」。我收到很多本地及外籍市民的投訴,有人擔心一旦檢測陽性,年幼子女要和家長分開隔離;有人擔心隔離設施簡陋;外籍人士則擔心會有「武漢式lockdown」,認為措施苛刻。 市民有各種疑慮可以理解,也容我在這裏再次說說我的看法和建議。 禁足非封城 可容許區內買必需品 首先,我認為全民強檢是應該配合禁足的。道理其實很簡單,若市民做了檢測後,在未知結果是陽性或陰性前,又繼續在市面上走動,豈不是有機會繼續傳播病毒?那麼做全民強檢有何意義?效果勢必事倍功半,那就浪費了中央政府投入的人力物力,派來那麼多抗疫專家、檢測及採樣人員,又助港援建火眼實驗室、方艙醫院等設施,也浪費了市民的配合。 不過,禁足不等於封城或lockdown,不是全港700多萬人同時留家、不准移動,畢竟如此龐大的行動需要很多工作人員,緊急服務提供者也必須候命,這些人員可在正式全民強檢前先做檢測,也可當作預演;強檢期間或可容許檢測陰性的人士外出購買必需品,但必須限制於小區範圍內,避免跨區流動;至於金融服務,已可在網上雲端處理,市民不用擔心,也不用停頓。 第二,我認同行政長官上周一(2月28日)所說,全民強檢要做得徹底、要快速、要有序、更要有效。換句話說,要3星期才完成3次強檢,市民太折騰,經濟也承擔不起;以市民出生年份來排隊,並不見得會快速有序;強檢期間若不禁足,全民強檢變成「半桶水」,又怎能徹底抽出患者及隱形傳播者、怎能達致「動態清零」的最佳效能? 倘消極「躺平」 恐現「陪死現象」 第三,有專家估計,全港已有170萬人曾在第5波染疫,目前公布的確診數字遠比實際感染數字低,可能有市民已感染但沒病徵而不自知、有市民可能症狀輕微自行痊癒、亦有市民可能怕隔離或要搵食,即使快測陽性也不呈報。 截至昨日,第5波疫情已造成2,074人死亡,年齡介乎11個月至104歲,而根據最近統計,死亡個案中佔9成是沒接種疫苗的。因此,疫情再發酵下去,每天過10萬陽性個案也不為奇,而死亡人數也會不斷增加。 根據外國的疫情模式,有專家估算疫情將在3月底「見頂」,若我們仿效西方的「躺平」做法,甚麼也不做,不理會多少人染疫死亡、不理會犧牲多少長者幼童的生命,那是極度消極的做法,代價太大,我絕不認同;此外,更有醫生警告,一旦醫療系統崩潰,會有其他非新冠病人因為缺乏適時治療而死亡,若發生這種「陪死現象」(Collateral Death),將會是香港的重大悲劇。 檢測中心要夠多 可參考區會選舉 第四,要在短時間內完成3次全民強檢,關鍵在於檢測中心要夠多、開放時間要夠長,甚至要如選舉投票站般「梗有一間喺左近」,因此大量徵用學校作為檢測中心合情合理,可讓市民就近檢測,避免跨區交通往來。 我建議參考區議會選舉的規模,區議會選舉把全港分成400多個小選區,投票日當天開設600多個投票站,動員數萬公務員;而從接近7成投票率的2019年區議會選舉可見,投票日當天各投票站大排長龍,換句話說,全民強檢即使開設600間檢測中心也不足夠,特區政府要好好評估人流,計算所需檢測中心的數量,以及每間中心的開放時間。 須初期堵截 動態清零非零感染 第五,國家衛健委新冠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上月已公開說明,「動態清零」不等於追求零感染,而是「快速發現,快速處置,精準管控和有效救治」;相反,「作為慢,動作不夠快,措施不落實,那個是不容許的。」 事實上,內地也不是零感染,但各省市政府應對疫情措施精準嚴厲,即使出現確診個案,每每能在爆疫初期成功堵截傳播鏈,避免大爆發;而為了應對香港幾近失控的疫情,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發出了「控疫壓倒一切」的重要指示,中央政府投入了源源不絕的物資及支援,是對港人的生命健康作了最大的保障。 此外,最近內地特別是廣東省都有香港輸入個案,反映香港疫情與內地密不可分,遏止香港的疫情對內地管控疫情同樣重要。 商界常常說「長痛不如短痛」,與其無了期痛苦,經濟持續萎縮,百業蕭條,愈來愈多人失業,商界也會和特區政府配合,一起抗疫。 揪出患者穩定疫情 重啟經濟 總結而言,香港已在抗疫臨界點,不論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國家,即使全民強制檢測的規模有多龐大、執行難度有多高,我認為都值得「的起心肝」去做,並且要盡快做,抽出陽性個案及隱形傳播者,即使不能一下子清零,感染個案也會大跌,務求把疫情穩定下來,屆時「表列處所」得以重開復業,經濟重啟,甚至能和內地通關,與外地恢復人員往來,市民回復正常生活。 特區政府目前要做的,是盡快公布全民強檢的細節,杜絕各種揣測,精準調動公務員、紀律部隊、各類社團及義工組織,最重要是誠懇地呼籲市民配合。我相信全民一起努力,強檢必可達成。 盡快公布全民強檢細節 杜絕揣測(撰文: 葉劉淑儀,原文刊載於《經濟日報》) http://reginaip.hk/regina/article/p/盡快公布全民強檢細節杜絕揣測
新民黨 回應2022-23年度《財政預算案》  
  新聞稿,焦點     2022 年 2 月 23 日
新民黨 回應2022-23年度《財政預算案》 財政司司長今天(23日)發布2022至23年度《財政預算案》,新民黨認為預算案整體方向正確,在疫情嚴峻時為市民提供支援,但部分支援中產與中小企措施欠缺力度與細節不足,希望提供更全面關顧。新民黨對於最新財政預算案的回應,請參閱附件。 新民黨主席暨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表示:「最新財政預算案方向正確,我們支持政府動用所有資源與力量抗疫。正如預算案開首已提出撥出資源予醫管局、衞生與參加抗疫部門。另外也有措施幫助市民及中小企,我們對此表示支持。」 消費券 「對於派發消費券,政府將為每位18歲以上香港市民派發一萬元消費券,對此我無意見,但現階段我認為派發現金更好,因為推出的一次性就業支援,要到3月中才開始申請,加上社交距離措施需延長至4月20日,期間很多基層市民失業或入息大減,更需要現金補助,如給消息券會局限他們花費在零售或飲食方面,最得益是電子消費平台,因此我認為現階段派發一萬元現金給市民會更理想。」葉太補充。 新民黨副主席暨立法會議員容海恩認為消費券受惠人士年齡應放寬:「政府不應只派發消費券予18歲以上人士,應放寬至18歲以下香港居民,尤其很多家庭有子女,所獲津貼很少,家庭開支龐大,我們希望放寬予18歲以下人士也可得消費券,金額可適度調整,或由家長代領,提供更多彈性,讓更多人受惠。」 暫緩追討欠租 葉太關注財政司司長提出支援中小企的暫緩追討欠租的措施:「這項措施史無前例,未來會立法,禁止業主追討租戶欠租,為期最多6個月。外國如美國、英國、新加坡等已有實施,驅逐禁令(Eviction Ban),當經濟停頓時業主不可趕走租戶。但通常外國暫緩追討欠租的措施,會配合免租期(Rent Holiday)。」 「政府應考慮提供免租期,不收租,當處所暫停開放時,可考慮如經合組織做法,局限大企業,當營業額達到某水平,租戶如港鐵、領展等,可予租戶免租期,無須交租。預算案提出暫緩業主追討商戶欠租3個月,或再延長至6個月後,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或微企,生意因疫情大幅下跌,問題是他們如何在3個月或6個月可交回欠下的租金呢?政府需要處理。希望政府盡快就修例提供更多細節。」葉太補充。 新民黨常務副主席暨立法會議員黎棟國也認同葉太看法,他認為現時租戶水深火熱,政府要待幾個月開始向立法會審議修例,業主不准追收租戶欠租,無助商戶解決目前困境。 住宅物業引入累進差餉制度 葉太又認同財政司司長提出改善差餉制度,未來將就住宅物業引入累進差餉制度,按住宅物業的應課差餉的租值金額,累進徵收差餉,能者多付。「有關措施符合公平分配原則,差餉物業多,應多交稅項,我們對措施表示支持。」 住宅租金開支扣除 對於財政司司長設立住宅租金開支扣除,以減輕並沒持有任何住宅物業的薪俸稅和個人入息課稅納稅人租住私人物業的負擔,每個課稅年度的扣除上限為十萬元。容海恩議員表示:「新民黨由18年開始爭取,今次成功爭取。希望措施惠及中產。有市民反映有面積較細的物業,租金價值比租金收入貴,未必受惠上限十萬元退稅,希望措施也可讓他們受惠。」 差餉及薪俸稅 新民黨立法會議員李梓敬表示:「就今次預算案,我們認同整體方向正確,也整體滿意。但對於物業差餉寬減,以一千五百元為上限,第三至四季,上限為一千元,金額不足,因很多中產為退休人士,差餉是他們比較大的生活開支。至於薪俸稅上限為一萬元,也是偏低,希望增加上限,回應中產訴求。」 創造職位 新民黨常務副主席暨立法會議員黎棟國表示:「對於疫情下,政府對失業人士作支援,增加三萬個有時限職位,但對於上一輪增加六萬個短期職位,進度只四萬五千個職位已入職,上一輪未做完,現在加三萬個職位,懇請政府加快進度,及提高職位針對性,因目前很多人失業。」 旅遊業發展 黎棟國議員又關注政府預留十二億六千萬元支援及發展旅遊業,當中六億元將用作設立一個為期三年的「文化古蹟本地遊鼓勵計劃」:「涉及金額每年兩億元如何去運用?我懷疑香港人真的喜歡文化古蹟本地遊?計劃是否可發揮旅遊業帶來生氣的目標?反而很多人提到香港人喜歡公海遊,當疫情受控制後,是否應將部分撥去資助公海遊?至於預算案提到預留六千萬元培訓旅遊從業員我們表示贊成,不但可提升服務質素,也可增加業界收入。」 改善低窪地區抵禦能力 至於新民黨立法會議員陳家珮,則支持及感謝財政司司長改善低窪地區抵禦能力的措施:「感謝財政司司長回應地區訴求,將會申請八十四億元撥款,為二十六個高風險地區做改善工程。因早幾年氣候變化,風球對社區造成極大破壞,樂見司長回應我們的訴求。」 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 陳家珮議員又關注財政司司長在預算案提出關注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認為司長或因應童樂居事件,加強社區保姆的支援,不過她認為有關計劃的檢討期較長,明年年中完成,希望政府可加快檢討,及加強幼兒照顧服務。 促考慮外傭稅項寬免 陳家珮議員稱:「比較失望的是,財政司司長未有接納我們的建議,對中產提供支援,包括我們曾建議聘請外傭稅務扣稅,建議最高限額為55,000元可獲扣稅。我們會繼續爭取。尤其疫情期間,外傭僱主家庭開支百上加斤,希望財政司將來多考慮中產的訴求。」 公屋戶未有免租 令人失望 李梓敬議員則表示:「預算案,未有提出向公屋住戶提供免租安排,過往都有提供一至兩個月免租,惟今次未能回應公屋住戶訴求,我們覺得失望,尤其在疫情期間,公屋住戶防疫物資,佔他們日常開支較大比例,政府不能夠提供適切援助,回應公屋市民訴求,我們對此表示失望。」 ---------------------------------------------------------------------------------------------------------------------------------- 新民黨 2022-23年度財政預算案回應 就特區政府2022-23年度的財政預算案,新民黨認同財政司司長提出的方向全力抗擊疫情、為市民和中小企紓困及就疫後經濟恢復與投資未來做好部署。就此,我們有以下回應: 1.抗擊疫情—新民黨支持向食物及衞生局、衞生署、醫院管理局及食物環境衞生署等在前線抗疫的部門增撥資源,以加大檢測力度、增購疫苗、購買防疫抗疫物資及改善環境衞生,動員一切力量和資源去穩控疫情,上下一心,共同努力戰勝疫情。 2.為民紓困—我們認同為每名香港市民派發10,000元,但認為直接派發現金的做法較電子消費券更為靈活。受嚴格社交距離措施影響,不少基層面臨失業及收入減少,而相關措施最快到4月20日才有望解除,防疫抗疫基金6.0下的臨時失業支援預料到3月中才開始接受申請,受影響的低收入階層屆時已停工四個月,亟待現金援助。畢竟電子消費券用途始終局限於零售餐飲行業及八達通等個別支付平台,而只要能克服疫情,相信這些行業便能回復生氣,因此認為直接的現金支援效用更大,亦更為合適。 3.兒童抗疫津貼—現時電子消費券申請範圍只涵蓋18歲以上的合資格人士,變相遺漏了18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然而疫情嚴峻,兒童留家抗疫,家長在防疫及支援網上學習相關的開支亦十分高昂,因此建議為未成年人士提供一次性最少5,000元津貼,減輕家長財政壓力。 4.向公屋戶派發抗疫津貼—第五波疫情嚴峻,多條公共屋邨出現大型爆發,多幢公屋需要圍封檢疫,相信與公屋居住環境及人口密集不無關係。公屋住戶多為基層弱勢,受疫情嚴重大擊,而今年財政預算案未有提供公屋免租等寬免,建議財政司司長為公屋戶派發抗疫特別津貼,補貼他們的抗疫開支。 5.支援中小企—新民黨早前已提倡參考美國及新加坡等地做法,引入措施禁止驅逐租客(Eviction Ban)。預算案提出在指定行業引入暫緩追討欠租,禁止業主對指定行業未能如期繳交租金的租戶,終止租約、服務或採取其他相關法律行動,但卻未有同步引入免收租金的安排。在六個月後中小企仍需面對繳交租金的困難,亦有可能與業主產生爭拗。新民黨認為應進一步就免收租金制訂細節,例如安排適用於盈利高於一定金額的大型企業,要求企業分擔應有的社會責任,並做好法例在六個月失效後的過渡安排。 6.支援旅遊業—我們贊成預算案撥出12億6千萬元支援深受打擊的旅遊業,但無法理解投放高達6億元於文化和古蹟旅遊的理據,並對深受市民歡迎又有助旅行社提高收入的郵輪公海遊零資助感到失望。我們要求當局為郵輪業界提供資助,鼓勵郵輪在疫情後復航。 7.減輕中產負擔—我們歡迎政府接納新民黨意見,引入最高十萬元的租金扣稅安排。同時考慮到外傭僱主近年非常折騰,各項聘請外傭的收費均有所上升,預訂檢疫酒店等開支不菲,因此我們繼續爭取將聘用外傭加入扣稅項目,最高限額為55,000 元,減輕中產家庭負擔。以全港現時約有35萬外傭推算,政府稅收減少應不多於32億元。 8.改善幼兒照顧—新民黨歡迎當局優化「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然而認為檢討期一年實在過長,特別是童樂居虐兒事件曝光後,對社區保姆的需求更為殷切,希望當局可盡快為招募及培訓社區保姆增加資源。 9.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我們認同推動未來經濟產業多元發展,並致力發揮香港「一國兩制」優勢,在國內國外雙循環格局發揮作用。我們支持從「未來基金」預留一千億元作推動北部都會區發展之用。但我們認為,北部都會區應採用「公私合營」模式發展,好處不單在於減輕融資壓力,同時透過引入私營企業管理模式,更好管控減少超支及延誤等風險,並提高發展效率。 10.推動創科發展—對於預算案提出一系列支持創科的發展,包括加強金融科技、成立「數字化經濟發展委員會」及推動「生命健康」科研等,我們表示支持。特別認同預留六億元推動政府運作數碼化,希望對公私營界別加強科技應用起帶頭作用。 11.拓寬稅基—新民黨理解在本屆政府任期內難以進行大規模稅制改革,然而,上個年度原本預算有千億元的赤字,結果因賣地收入遠高於預期而錄得189億元盈餘,反映本港依賴地價收入,仍處於地產經濟的階段。本年度財政預算案引入累進差餉制度,為稅制調整帶來小量轉變。而隨著香港跟隨國際步伐,落實以應對侵蝕稅基及轉移利潤的行為(簡稱「BEPS 2.0」),逐步落實重新分配的措施,方向符合習近平主席提出「三次分配」機制中的「第二次分配」,由政府通過稅收等進行再分配。 ​
新民黨 回應特區政府全民強制檢測計劃  
  新聞稿,焦點     2022 年 2 月 22 日
在面對傳播力驚人的Omicorn變種病毒、嚴峻的第五波疫情,香港已站在抗疫臨界點,必須採取精準而嚴厲的方法,才有望有效管控疫情。新民黨再次感謝總書記習近平發出「控疫壓倒一切」的重要指示,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亦指出「非常時期要有非常之舉」,感謝中央政府派出一批又一批抗疫專家、採樣人員、檢測人員來港支援,同時讓特區政府及社會各界動員起來。 正如行政長官今日(22日)所指,第五波疫情爆發以來,已有53943人確診,已是兩年來確診個案的四倍;當中有145人死亡,是兩年來確診死亡個案的六成;特別是已有三名幼童及嬰兒確診離世,叫人痛心。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醫生亦指出自2月第五波疫情爆發以來,確診個案以驚人的六十四倍幾何級數暴增,反映疫情非常嚴峻,我們不能任由情況惡化。 對於行政長官今日公布一系列抗疫措施,包括(一)學校於3月至4月提早放暑假,以騰出更多校舍做檢測中心,減少市民跨區檢測;(二)在中央政府支持下大力增加採樣能力及檢測能力;(三)盡快建設及運用更多社區隔離設施及抗疫醫院;(四)延長各項社交距離措施至4月20日;及(五)加大力度提高疫苗接種率等等,新民黨認為方向正確,在此呼籲市民配合。 新民黨認同應盡快進行全民強制檢測,惟對於行政長官預告將根據市民的出生年份,要求市民分批進行全民強檢,每位市民將在三星期內強制檢測三次,在每次強檢期間需每天做快速檢測等等安排,新民黨表示保留,認為應有更完善的方法進行全民強制檢測,達致「須檢必檢」。 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表示:「首先,三星期做三次全民強檢太慢,新民黨建議在七日內完成三次全民強檢。第二,我們建議這七日期間實施禁足,除了必要服務提供者,其他市民留在家裡,前提是特區政府必須盡早公布全民強檢的詳情,讓市民有足夠時間準備生活所需。」 「第三,除了按市民出生年份排列強檢順序外,我們建議用『同住家庭』為單位,例如長者可聯同同住子女及孫兒一起檢測,不用同一家庭成員重覆進出檢測中心。」葉劉淑儀續道。 此外,新民黨認為特區政府在每次爆疫便關閉大量「表列處所」以減少人流的做法粗疏,忽略了其他有潛在爆疫風險的群組,導致安老院舍、建築地盤,甚至司機群組亦爆疫。 最後,新民黨繼續懇切呼籲全港市民,嚴守社交距離,減少社交接觸,做好個人衛生防護,盡快接種疫苗,家長亦宜安排兒童接種疫苗,以保障兒童健康。新民黨亦將一如既往,繼續盡全力投入抗疫工作,務求和廣大市民一起打贏這場疫情防控戰,社會回復正常生活。

關於葉劉淑儀

葉劉淑儀於1975年至2003年在香港政府服務,期間曾於多個不同範疇工作,包括在地區層面推行政府民主化、國際工貿及保安。她是首名獲委任出掌紀律部隊(入境事務處)的女性(1996-1998),亦是首名女性保安局局長(1998-2003)。
她於2008年參選立法會議員(香港島)成功當選,一直連任至今,並曾任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現為新民黨及匯賢智庫主席、海上絲綢之路協會聯席主席。


Copyrights Regina. All Right Reserved.

聯絡我們

香港中區立法會道一號立法會綜合大樓804室
2537 3267 / 2537 3265
2810 0358
地區辦事處及更多資訊

網頁導航

首頁

認識葉劉淑儀

政綱

文章

立法會事務

影片集

職位空缺

聯絡我們

新民黨網站

容海恩網站

黎棟國網站

陳家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