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亂反正、重回初心的區議會改革方案
文章
2023 年 5 月 23 日
近日,政府宣布區議會改革方案,卻被美國傳媒《華盛頓郵報》批評為民主倒退,又指責北京打壓香港的民主發展。故此我撰寫了一篇文章,羅列歷史事實,力證過去英國管治香港百多年以來,曾先後兩次否決在港推行民主制度,以反駁外國傳媒的不實報道。
事實上,早在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時,倫敦外交部已成立了「香港計劃小組(Hong Kong Planning Unit)」,研究在港推行民主制度。但眾所周知,因國民黨敗走台灣,新中國成立後,並沒有向英國提出相關議題,故當時英國政府思前想後,最終選擇終止香港的民主改革。而有關史實,均記錄在著名牛津大學學者、現任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教授和中國研究院主任曾銳生博士的名著《Democracy Shelved: Great Britain, China and Attempts at Constitutional Reform in Hong Kong 1945‑1952》當中。
第二次英國政府研究在港推行民主制度,是在香港經歷了六六、六七年兩次暴動後。當時英國政府希望探討香港連年出現大規模社會暴亂的原因,故成立了「地方行政工作小組」,並請來一位資深殖民地高官狄堅信(W. V. Dickinson)擔任主席,負責進行香港政制改革研究。小組認為,當年暴動的原因,是因為民眾無法參與管治,故此建議在全港各區成立類似市政局的市政議會,並撥出小部分議席由直選產生,作為民主參與的渠道。可是,當時本地所有英籍高官都反對,表示香港過去一直沒有民主,而中國人亦不需要民主。這種用投票箱決定如何管治的方式,並不適合香港。管治香港的最佳方法,是讓他們繼續主導。於是,香港的第二次民主改革又被英國自行否決。
那為甚麼後來英國政府又在八十年代,在港推出民主選舉制度呢?這是因為於1979年,時任港督麥理浩爵士訪問北京後,明白到英國必須交還香港、結束殖民統治,故才匆匆推出民主選舉,其真正目的,是利用民主選舉以牽制北京及特區政府行使權力。他們假稱是為了推動地方行政,故於82年舉行首次區議會選舉,當中包括少數由民選產生的議席。
但眾所周知,後來區議會選舉變得政治化。特別於2010年、時任特首曾蔭權答應取消所有委任議席,並於2015年的第五屆區議會選舉實施後,區議員的工作變得標語化、政治化。19年的黑暴事件後,反對派更變本加厲,試圖透過贏取區議會的議席,奪取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更多的投票權,令行政長官的職位落在他們手上。
這是完全是違反了《基本法》第九十七條所列明:「香港特別行政區可設立非政權性的區域組織,接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就有關地區管理和其他事務的諮詢,或負責提供文化、康樂、環境衞生等服務。」因黑暴事件,選民的投票變得不理性,勝出的區議員亦無心提供地區服務。後來更有300多名議員辭職,區議會原有的職能陷於癱瘓,故特區政府決定予以改革,讓區議會按照基本法、回歸初心,我認為是非常合理及正確的決定。
根據特區政府提出的改革建議,新的區議會組成部分將仿效立法會,由三個不同界別組成:第一界別是恢復委任議席,讓專業人士及對地區有深厚認識的專家出任。第二界別是對地區服務有豐富經驗的人士,如「三會」,即港九分區委員會、地區撲滅罪行委員會及地區防火委員會的人士出任。而第三界別,則保留地方直選議席,佔總議席的兩成。
我覺得新的改革建議,不單保留了巿民的選擇權利,另因選區的數量,由19年的452個,大幅下調至44個,每個選區設兩個議席,故新選出來的88位民選區議員,其民意授權可謂幾近直逼英國的國會議員。因英國國會有650個議席,每個議席代表約十萬人,其實與新區議會選區分界後,每區的平均人口相若。
由此可見,新區議員的代表性將非常之高、挑戰亦同時倍增。過往各家自掃門前雪的作風將不復存在,亦要摒棄狹窄的地區觀念,以整體發展為目標。我相信未來的區議會將是一個非常好的政治人才訓練平台,讓有志之士接受選舉洗禮、擴闊視野。再配合各階層的專業人士、地方精英,我相信未來的區議會將可以為市民提供更佳服務,並協助政府改善民生,共創更優質、更繁榮的社會。
https://hongkongfp.com/2023/05/21/district-council-reforms-remembering-the-failures-of-hong-kongs-democratic-experimen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