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認識葉劉淑儀
政綱
文章
立法會事務
影片集
職位空缺
聯絡我們
新民黨網站
容海恩網站
黎棟國網站
陳家珮網站
  • 文章
本屆港府開局理想 挑戰未完  
  文章     2023 年 1 月 19 日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去年7月1日上任,轉眼半年過,其「以結果為目標」的主張深入民心,團結特區政府領導班子,為香港進行了大量工作,包括抗疫、通關、搶人才、出藍圖、加快建屋等,事事「提速、提效、提量」,算是開局不錯。比起前任,李家超無疑更擅於溝通和表達,其務實貼地的作風不知不覺間獲得市民大眾認同。 疫情肆虐3年,香港一直採取非常嚴謹的抗疫措施,經濟、就業、生活都大受影響;到李家超上任,市民要求復常的聲音日益強烈,如何在抗疫及復常之間取得平衡,成為李家超的首要挑戰。 穩步通關復常 重返國際舞台 這半年間,李家超以穩定有序的步伐,逐步放寬入境及防疫措施,逐步對外開放,首先於去年9月26日放寬入境限制至「0+3」,即入境人士毋須隔離檢疫,只須3天醫學監察;上月下旬到北京述職回港後,他宣布取得中央政府同意,兩地將有序實施免隔離全面通關,並隨即成立「通關事務協調組」與內地部門協調;市民翹首以待的通關終於在本月8日成真,我們從新聞報道看到市民衝着過關,與3年沒見的親人激動擁抱,便知道這是2023年的好開始。 聯通世界方面,這段期間香港陸續復辦國際大型活動,例如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國際傳播高端論壇、Citi China Investor Conference 2022,以及香港國際7人欖球賽、香港單車節、香港玩具展等,反映香港就如李家超所說,已重返國際舞台中心。 搶人才搶企業 添競爭力 人口外流、人才流失是香港面對的另一重要問題。根據特區政府的統計,2020年第二季至2022年第二季,香港有14萬人口淨移出,當中大部分是25至39歲的年輕人口,估計包括大量專業人士,因此李家超上任後,一直強調會「搶人才、搶企業」,並在《施政報告》承諾推出相關政策。 上月23日,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及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舉行了「搶人才、搶企業」記者會,公布各項計劃詳情,包括設立「人才服務窗口」綫上平台及實體辦公室、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取消「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年度配額,以及優化現有的人才入境計劃、簡化審批程序等。 至於「搶企業」方面,則包括成立「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及「招商引才專組」,界定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數據科學、金融科技、先進製造、新材料及新能源科技等為「策略性產業」,「引進辦」將制定目標企業名單,並主動爭取企業來港。 這些都是好的政策,期望能盡快達到成效,提高香港的競爭力;同時,特區政府須加強培育及留住本地人才。 接連推3大藍圖 描畫未來 在李家超帶領下,各個政策局積極配合,在2022年末推出3大藍圖,描畫未來,誠意可嘉: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推出《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提出完善創科生態圈、豐富創投融資渠道、充實創科人才資源、深化與內地創科合作等8大重點策略;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推出《青年發展藍圖》,羅列逾160項推動青年發展的措施,並將設立「青年專員」,統籌青年工作; 醫務衞生局推出《基層醫療健康藍圖》,強化基層醫療健康體系,整合資源、規劃人手,建立社區基層醫療系統。 此外,還有老大難的房屋問題。房屋局積極推進「簡約公屋」,目標是在5年內興建3萬個簡約公屋單位,以增加整體公屋供應量,希望壓縮公屋綜合輪候時間至4年半;不過,簡約公屋的興建成本比傳統公屋貴而引起爭議,特區政府要謹慎行事。 落實「4個必須」 真正考驗 綜上而論,李家超與各司局長在政策範疇上的努力有目共睹;但是,我認為更大的挑戰在更高層次方面,就是如何達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去年「七一」講話中提出的「4個必須」和「4個希望」。 「4個必須」指必須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必須堅持中央全面管治權和保障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相統一、必須落實「愛國者治港」、必須保持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優勢;「4個希望」則是着力提高治理水平、不斷增強發展動能、切實排解民生憂難、共同維護和諧穩定。 一國兩制是史無前例的創舉,包容香港這個城市在龐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內,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本身就充滿矛盾。作為一個14億人口的國家,中國的發展格局素來不是完全開放;相對地,香港則是高度開放的國際城市,好處是與國際社會接軌,壞處就是外國不好的東西也進來了,例如西方的極端自由主義及個人主義,甚至有外部勢力利用香港的開放來對付中國等。 換句話說,香港如何能在政治、經濟、人心各方面,更好地與國家融合,提高港人的國民身份認同,既要維持香港的國際地位及獨特優勢,不讓香港變成一個普通的內地城市,同時要抵抗西方的抹黑及侵蝕,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做到前中聯辦主任駱惠寧所說的,一方面「團結奮鬥」,另一方面「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才能讓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當中難度之高,是行政長官李家超的真正考驗。
從新加坡回港了  
  文章     2023 年 1 月 16 日
日前出發前往新加坡,參加史丹福大學於當地舉辦的首屆亞洲經濟論壇。其實此論壇合共兩天,但礙於不想影響本週工作安排,因此我只參加週末首天「重頭戲」論壇後,翌日便趕回香港了。 論壇「重頭戲」包括史丹福大學校長,商學院、工程學院、醫學院及法律學院等多個學院院長、以及著名人工智能教授李飛飛的演講,壓軸是新加坡外長與史丹福大學政治學院教授對談。 本來與新加坡外長對談的是政治學院知名教授、駐俄羅斯前大使Professor Michael Mcfaul,可惜日前他在加州確診,未能出席這次會議。綜合首天各位主講嘉賓的表現,我與一眾校友始終認為李飛飛教授表現最出色。 正如出發前所說,為了避免感染,我到當地出席論壇時非常謹慎,會議期間及其餘大部分時間均配戴特區政府廿五週年 N95 紅色口罩。其實當地不少人與我一樣長時間配戴口罩,無論是機場或的士等交通工具、服務性行業、運輸及清潔服務等工人作人員均佩戴口罩,做足防疫措施。論壇會議期間也有幾位人士配戴口罩,看來我並不算異相。 為了穩妥起見,我在當地盡量避免社交活動,會議完畢晚上跟校友們聚餐過後便返回酒店休息,今天便趕回香港了。 今早起床及回港後我也有做快速抗原測試,慶幸結果全是陰性。為了保障自己及身邊人健康,明天我會自行前往做核酸測試,確保安全。希望這次新加坡之行後,我仍可繼續保存「Covid virginity」。
燒乳豬賀新當選人大代表及新科議員  
  文章     2023 年 1 月 11 日
立法會於上週五舉行了一場晚宴,祝賀十二位議員同事新當選為人大代表。可惜當晚我事忙未能出席,為了表示祝賀及歡迎四位新科立法會議員:包括陳永光、黃錦輝教授、尚海龍,以及敝黨黨友 何敬康 Adrian Ho 成功當選,故此我今天特地送出一隻燒乳豬,好讓各位議員同事午餐「加餸」,新民黨及幾位新晉議員,更一起到立法會議員餐廳切燒豬並拍照留念。 除了燒乳豬外,盧偉國議員亦送出家傳馳名、以本地黑毛豬秘製的肥燶瘦叉燒。眾人得知今天如此有「食神」,自然皆大歡喜,甚至平日吃素的葛珮帆議員,也過來與我們一起拍照,與眾同樂。同事們公務繁忙,難得大家百忙中抽空聚首,既可大快朵頤,也可寓工作於娛樂。
村代表選舉結果  
  文章     2023 年 1 月 9 日
2023年鄉郊代表選舉投票已於1月8日舉行,新民黨前青年委員會副主席廖子聰參選競逐沙田區「烏溪沙及長徑」原居民代表,並成功當選。 廖子聰於2015年加入新民黨,曾代表新民黨參與區議會選舉,並擔任第三及第四屆新民黨青年委員會副主席,積極推動青年發展及參與社區工作。 本人於投票日當天亦到烏溪沙為廖子聰打氣,見到子聰與居民打成一片,深受愛戴。在此祝賀廖子聰當選原居民代表,期望子聰發揮其專長及經驗,為居民服務、為居民發聲! 而新民黨社區發展主任陳家正亦參選屯門區掃管笏居民代表選舉,最終只以30多票之微惜敗,可說雖敗猶榮。 陳家正2019年加入新民黨,亦代表新民黨參與區議會選舉,至今仍致力於地區工作,為市民服務。 雖然結果不盡相同,本人仍十分高興黨內年輕人決心為社區貢獻自己力量,利用自己時間服務居民,希望各位年輕人把握機遇,發展所長。
中國成功通過元首外交與世界有效對話  
  文章     2023 年 1 月 8 日
習近平主席暌違外交場合近3年後,於去年11月中旬強勢重臨國際舞台,在巴厘島展開「魅力外交攻勢」,分別與澳洲、新西蘭、新加坡、日本、韓國、法國、意大利、荷蘭、南非的元首進行了雙邊會談。其中意義最重大的會談,莫過於二十國集團峰會期間長達三個半小時的中美首腦會晤。   自從美國搬出「中國威脅論」、指控中國「密謀」取代美國稱霸全球後,中美關係一直未能回暖。儘管美國政客在台灣問題上一再挑釁中國,美國對華實施高科技出口管制,美國國防官員更不時對中國發出戰爭叫囂,但中國還是採取果斷行動防止兩國關係進一步惡化。   習近平主席在中美會談中強調: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關係政治基礎中的基礎,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他又向拜登保證,中國從來不尋求改變現有國際秩序,不干涉美國內政,無意挑戰和取代美國。習近平主席又指出,中美雙方需要本着對歷史、對世界、對人民負責的態度,探討新時期兩國正確相處之道。拜登事後形容是次對話開誠布公,強調美國不尋求衝突,並以負責任的態度,管控中美競爭、確保溝通渠道暢通。他還透露將委派國務卿布林肯訪華。   外國對中國有新的正面的看法   首腦當面會談,讓中德關係得以改善。德國總理朔爾茨在去年11月初訪華後以「全球化轉折點:如何在多極時代避免新冷戰」為題發表文章,闡述了他的世界觀和德國的全新對華策略。朔爾茨認為,時移世易,各國需要在一個多極的世界共謀合作。新興大國崛起,並不一定會令世界分裂成兩個互相對壘的陣營。無疑,中國日益強盛,但這不應成為被孤立和遏制的理由。如今美國打着意識形態旗號,不斷拉攏各國打壓中國,朔爾茨的務實主張確實來得合時,為世界各國的對華關係注入正能量。   首腦當面會談,對中澳關係起積極作用。雖然中國是澳洲最大的貿易夥伴,但在前總理莫里森執政期間,澳洲政府在新冠病毒源頭和所謂的新疆「人權問題」上不斷詆毀中國,導致兩國關係急速惡化。目前中澳關係仍然存在不少摩擦,包括美澳加強軍事聯盟,澳洲視中國與所羅門群島的交往為「戰略競爭」,以及澳洲限制對華出口鋰金屬和中國在澳洲的鋰礦投資。然而,在習近平主席與澳洲總理阿爾巴內塞在巴厘島會晤後,澳洲兌現了恢復對話的承諾。澳洲外交部長黃英賢上月訪問了北京,與時任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會面後,表示會晤起積極作用,在穩定兩國關係的過程中邁出了一步。   二十國集團峰會後,多位世界領導人先後訪華或正預備訪華。其中,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於去年11月下旬訪問北京後發表聲明稱,「以聯合國憲章為核心的國際秩序符合歐盟和中國的共同利益」。這與美國倡導的「自由國際秩序」絕然不同。米歇爾還表示,歐盟準備重啟中斷了3年的歐中人權對話。持續的對話交流依然是管控分歧、求同存異的最佳方法。   國家對外經貿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去年最成功的一次外交活動,莫過於習近平主席7年來首度訪問沙特阿拉伯,出席三場峰會,與沙特國王薩勒曼和王儲穆罕默德會晤,舉行了首次中阿首腦峰會,以及與「海灣合作委員會」進行會談。中沙兩國在探索以人民幣結算石油交易、加強數字貨幣交易和結算、共同開發新的綠色可再生能源、推進海上貿易和物流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雖然中國與主要經貿夥伴成功恢復對話,但世界仍然危機四伏:俄烏衝突未見止息;新冠疫情持續對全球公共衞生構成重大風險;全球經濟似要陷入衰退。正當中國準備迎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華之際,美國通過「2023財年國防授權法案」,向台灣提供高達100億美元的「安全援助」,此舉是故意在台灣問題上挑戰中國。此外,美國也在加快對台售武。可以預見,中美關係荊棘滿途。正因如此,兩國更應共同努力防止關係進一步惡化,以免為兩國人民和全世界帶來災難性後果。 (原文刊載於《中國日報香港版》評論版,此為文匯報中譯文章))
為香港中學校長會周年大會擔任演講嘉賓  
  文章     2022 年 12 月 2 日
踏入12月聖誕月,工作仍然十分忙碌。昨天(1日)早上,我擔任香港中學校長會周年大會的演講嘉賓,與另一位演講嘉賓張炳良教授,和在座眾多中學校長,交流了對教育的看法,聆聽了教育前線工作的困難。 大會的主題是「為香港培育人才:承傳、創新、突破(Cultivating Talent for Hong Kong: Inheritance, Innovation, Ingenuity)」,我十分同意張炳良教授所說,下一代要面對未來不可知的環境,其實香港也一樣,要培育人才,首先要拋下過去的成就和滿足感,才能突破創新,展望未來。 我經常強調的,特區政府一味投放龐大資源在教育上,教育局不斷推出「措施」要學校執行,派大量津貼給學校,增加學校的行政負擔。學校要購買服務,但是服務提供者的水平良莠不齊,又衍生其他問題。我認為教育局要明白,派錢不等於「做到嘢」,反而應該「源頭減廢」,讓學校「休養生息」,專注真正的教育工作,培育年輕人。 說到未來,很多研究均指出未來會由科技代替人類的部分職業,未來也會衍生我們現在無法想像的新工種,因此,我們要培養年輕人有面對未來的能力,例如「九大共通能力」中的「運用資訊科技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創造力」等等。 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忘記教育的根本究竟是甚麼。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對於教育、人才、科教興國有詳盡闡述,他說「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培養甚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育人的根本在於立德」,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些其實就是儒家思想的傳承,如今國家高調推廣,我十分認同,香港教育的發展,也應和國家朝著同一個方向走。 至於科技創新,「二十大」報告說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我們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大國之道指的是人口規模大、經濟實力及軍事實力同樣強大,國家有實力擔當大國之名,香港要掌握當中的機遇,包括擴闊產業結構,推動高新科技發展,「十四五規劃」已為香港把好定位,香港要牢牢抓住,這也是為了年輕人的未來。 此外,有校長反映教育局規條多,政策死板,例如不容許學校在中三開設獨立的物理科、化學科和生物科(只能開設綜合科學 Integrated Science ),間接遏抑同學的進步;也有校長反映,近年教育局減少與學校溝通,但是問責歸了學校,這些情況極不理想。我非常感謝校長們的反饋,作為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的委員,我必會敦促教育局改善。
出席警察學院結業會操 重遇昔日好拍檔  
  文章     2022 年 11 月 28 日
剛剛過去的周末,很高興獲警務處處長蕭澤頤邀請,到黃竹坑出席香港警察學院出席學員畢業典禮及結業會操,並擔任檢閱官,負責檢閱24名見習督察及69名學警。我於致辭中表示過去在政府從事保安政策工作多年,深深體會到警察不單只是一份工作,也是一份使命;並提醒一眾學員要不忘初心、以誠待人,抱著敬業樂業的精神,做實事服務社會。 結業儀式及會操完結後,隨即把握時間與一眾學員及其家人交流。我發覺他們來自不同階層及行業,各有不同的故事。當中有兩位年青人曾經擔任中學助教、有些學員原本從事運輸業,部分學員則由其他紀律部隊或輔警轉往投考警隊,更有一批學員是由警署警長晉升至見習督察,警長大多屬警隊「紅褲子」出身一步步晉升,我與他們傾談期間,發覺他們既有經驗之餘更非常幹練,是警隊非常珍貴的資源。今屆其中一位最佳表現的學員是女警陳旭瀅,榮獲頒榮譽警棍及警務處處長學業成績優異證書。她於2018年取得港大法學碩士學位,主修公司法與金融法,加入警隊前任職金融公司高級經理,她坦言這次放棄高薪厚職「轉跑道」投考警察,家人最初也感到擔心,對其執勤時的安全有所顧慮,但她始終想用自己能力服務社會,並希望到交通部工作:「唔係每一樣嘢都可以用錢來衡量,警察工作意義遠遠大於金錢上benefit。」家人最終仍支持其決定。 紀律部隊訓練嚴格,從而使他們學會紀律、服從、專業、全情投入,甚至犧牲自己服務市民 。從2019年黑暴事件,市民大眾可深深體會到前線警務人員如何犧牲小我,維護國家安全;據一些曾處理過黑暴事件的警務人員憶述,他們於前線面對大量暴徒及示威者的過程非常驚險,但每次預備出勤執行任務時,上司總會提醒他們使用最低武力、對付示威者避免打頭,以免傷害他們。即使不少前線同袍受傷(例如被咬斷手指、腳部中箭等)、警察宿舍被破壞(其中黃大仙警察宿舍更被暴徒投擲汽油彈,波及至五樓單位)、警務人員家人被起底等,警隊領導層仍要求警隊上下要極力控制情緒,提醒前線人員保持克制,以最低武力及最大耐性,處理這場前所未有的動亂 。故此即使嚴重動亂持續大半年,期間竟然沒有執法人員引致嚴重傷亡事件,可以說是一個世界紀錄。看見一群如此優質,為社會服務年輕人或者其他資深紀律部隊人員,願意加入警隊維護國家安全,我不但非常高興,也感到自豪。 與學員及其家人交流期間,不少人主動上前與我拍照留念,忽然有男士前來用力拍我肩膀,並且非常熱情地跟我握手,原來他就是當年我擔任保安局局長期間的老拍檔、時任刑事及保安處長馮兆元(Gordon)。當年他與時任警務處副處長(行動)黃燦光,跟我一起處理張子強案件,並肩作戰。事隔二十多年,這次重逢見他精神依然非常好,更帶同一名精乖伶俐的小孫兒與我合照,在此別具意義的場合重遇見老朋友,當然份外高興。
參與線上分享會 分享對香港未來前景看法  
  文章     2022 年 11 月 27 日
早·前我應Hong Kong Investment Funds Association (HKIFA) 及 Private Wealth Management Association的邀請,參與一個webinar線上分享會,向他們介紹習近平總書記於中國共產黨二十大報告中,就一國兩制的重磅講話、對香港的期望以及未來機遇。同時我亦簡述了行政長官首份施政報告,如何回應中央政府的指示。此外我亦介紹了北部都會區發展計劃、以及在金融產業方面的一些新措施,例如人民幣國際化、如何與大灣區融合的金融措施等。 接近一百名金融工作者參與是次線上分享會,他們除了比較關注理財通目前規模比較有限等金融措施以外,亦非常關心香港法治情況。特別是《港區國安法》實施之後,對普通法及司法獨立有甚麼影響,另一方面我亦解釋了特區政府的抗疫政策。眾人反應非常踴躍,我十分高興有此機會與一眾金融界專業人士作出深入溝通,希望日後能與各方作更多交流,以及分享我對香港未來前景的看法。
感恩節的故事  
  文章     2022 年 11 月 25 日
除了聖誕節、復活節及萬聖節等外國傳統節日,香港人比較熟悉的就是感恩節了。 年輕人著重萬聖節,每當節日來臨,他們總會作奇裝異服打扮慶祝,為市面帶來許多商機,不少商戶趁亦此節日作業務推廣。在港外籍人士(特別是美國人),也有慶祝感恩節的習慣。雖然這是美國傳統節日,但許多歐洲人甚至港人也會一同慶祝並順道吃火雞,因此該節日也稱為「火雞節」。 我在美國讀書生活四年,明白到美國人對於感恩節,比聖誕節及新年更為著重。感恩節源於美國十八世紀立國時,一些新教徒(Protestant)反對英國國教,他們收到消息北美洲有大片肥沃土地,可以種植棉花等農作物,因此便計劃大舉移民,遷往該地重建家園。當時第一艘越洋過海的船隻名為「五月花號」,經歷風浪越過大西洋,過程甚為驚險,幾經艱辛最終到達新大陸,他們平安抵達感興奮之餘亦非常感恩,於是便大事慶祝。 相信無論甚麼國家的人都認同懂得感恩非常重要,我在美國留學生活也受其影響。當年我在史丹福大學讀書時,感恩節期間幾乎所有店舖關門,只有中國及印度餐館繼續營業。第一年初到美國時無親無故,感恩節當日甚麼東西都買不到,於是我便去到一家咖啡店 Peet's Coffee,這家咖啡店比星巴克更出名,當地人認為其質素比許多連鎖咖啡店好得多,只是沒有開設大量連鎖店而已 。 猶記得當天踏入這家咖啡店時,店員一眼便知道我是留學生,於是便送上一杯咖啡、一件脆餅,都是免費的。後來我發覺學校有火雞餐吃,原來校園知道國際學生在異地無親無故,於是便免費供應火雞餐,但學生們首先要在網上登記,不過名額有限,學生們「手快有手慢無」,或許我電腦操作比較愚鈍吧,永遠也登記不到,因此直至畢業時,也沒有試過學校的火雞餐。 史丹福大學其中一位曾教導我的商科學院前教授,曾任助理國防部長的 Professor Henry Rowen,他喜歡研究中國經濟,曾經多次來港並喜歡這地方,留美第一年他更在家設宴請我與女兒吃火雞。直至第三年,隨著我認識越來越多香港朋友,他們亦邀請我出席其熱鬧的感恩節派對。當時美國並未視中國為威脅,這位教授對中國及亞洲非常友善,至今我仍然懷念在他家中吃火雞的情景。可惜隨著他與妻子年紀老邁,兩人數年前已經離世。時至今日,每當我得悉香港有些私人會所宣傳感恩節吃火雞餐時,總會勾起我在大學生活的樂趣,以及吃火雞慶祝感恩節的快樂日子。適逢今晚感恩節,我與友人也來一頓火雞餐,緬懷昔日的美好歲月。
參加香港大學聖約翰學院高桌晚宴  
  文章     2022 年 11 月 23 日
很高興獲得香港大學聖約翰學院(St. John's College)的邀請,作為他們高桌晚宴(High Table Talk)的主講嘉賓。疫情下,活動幾經改期,終於排除萬難,昨晚(21日)順利舉行,除了學院的董事會成員和現屆同學,還有很多舊生參加,大家聚首一堂,歡度愉快晚上。 今年是聖約翰學院的110周年,和院長黃國俊博士他們談起,也勾起我不少回憶。我在七十年代入讀香港大學英文系,那時候大學學額少、宿位更少,而我住得近,沒有住宿舍,過著走讀生的日子。現在回想,真是錯過了不少校園生活,讀大學,還是應該住宿舍,享受多點群體生活。 那些年,聖約翰學院沒有現在的規模,如今同學很幸運,學院經歷擴建,地方大、宿位多、設施齊,有圖書館、Idea Room,還有馳名「白飯任添」的大飯堂。看得出來負責導賞的同學都很為學院的傳統自豪,希望他們珍惜這段住宿舍的日子,將來會成為寶貴的回憶。 高桌晚宴在大飯堂舉行,學院保留了很多聖公會傳統儀式,例如祈禱、唱院歌,以英語(輔以拉丁語)進行等等,大家都很投入,現場氣氣既莊嚴又溫馨。我的演講主題是 Path to the Exco(我的行會路),讓我回想起當年在蘇格蘭前往倫敦面試香港政府的政務官,加入政府後,做個AO小薯去行會送文件的日子,回歸前我們遵守《英皇制誥》《皇室訓令》,實行行政主導,紅頭文件上寫著 the Council advised, and the Governor ordered ,那就落實的了。 回歸後,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設立主要官員問責制,我作為主要官員成為官守行會成員。後來我當選立法會議員,獲前行政長官梁振英委任加入行會,坐在會議廳的另一面,角色與責任都不同了。 到今屆行政長官李家超委任我為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召集人,轉眼時光過,行政會議的功能也有不同發展,作為行會成員,我們始終要堅守的是集體負責制和保密制,大原則不能動搖。 晚宴後,我們移師毛羽室(Senior Common Room)繼續答問交流,大家問了很多高質量問題,關心香港的創科發展、人民關懷、教育制度,以至如何聯通世界等等,反映大家都很著緊香港。 這晚的活動很有意義,我很享受和年輕人交流,再次感謝聖約翰學院的邀請,期望未來有更多機會接觸香港大學的同學,了解他們的想法。

關於葉劉淑儀

葉劉淑儀於1975年至2003年在香港政府服務,期間曾於多個不同範疇工作,包括在地區層面推行政府民主化、國際工貿及保安。她是首名獲委任出掌紀律部隊(入境事務處)的女性(1996-1998),亦是首名女性保安局局長(1998-2003)。
她於2008年參選立法會議員(香港島)成功當選,一直連任至今,並曾任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現為新民黨及匯賢智庫主席、海上絲綢之路協會聯席主席。


Copyrights Regina. All Right Reserved.

聯絡我們

香港中區立法會道一號立法會綜合大樓804室
2537 3267 / 2537 3265
2810 0358
地區辦事處及更多資訊

網頁導航

首頁

認識葉劉淑儀

政綱

文章

立法會事務

影片集

職位空缺

聯絡我們

新民黨網站

容海恩網站

黎棟國網站

陳家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