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中部水域人工島研究出席發展事務委員特別會議
立法會事務
2023 年 1 月 2 日
日前(12月29日),發展局就中部水域人工島研究向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作階段性匯報,並介紹局方現時就填海範圍、概括土地用途、運輸基建、及可能融資選項四方面所提出的初步建議。
由於研究關乎一項大規模基建項目,涉及到發展規劃、財政支出等重要議題,因此我雖非事務委員會委員,亦列席會議、聽取報告。
按照現時規劃,政府將於交椅洲北面、西面、及南面的三個水域進行填海工程並興建三個人工島。位於南面的人工島落成後將會用作發展第三個核心商業區(CBD),規劃上希望能打造一個集工作、居住、休閒娛樂於一身的商業區。在提供商業空間及便捷交通網絡之外,亦會預留土地作房屋、文化、創意藝術、時尚娛樂、熱門城市運動和日常生活相關設施,以及大量公共空間。
同時,有七個社區按照「15分鐘生活圈」的規劃概念均勻分佈於三個人工島上。各個人工島亦會規劃一套藍綠網絡,為市民提供多樣的康樂及運動機會,並創造多元化的動植物棲息地,提升生物多樣性。交通方面,各個人工島將由一套環保集體運輸系統連接。每個島上配有完整的行人及單車徑網絡,以及電動車及其他新能源汽車(例如氫能車)的支援設施。
整體而言,方案以「繁榮多元」、「綠色宜居」及「前瞻創新」作為目標,願景十分美好,但我對現行規劃仍然抱有幾點疑問。
我首先向局方反映了坪洲居民對工程項目的憂慮。由於填海位置鄰近坪洲,有當地居民擔心工程會影響附近環境、阻礙居民出入,希望政府屆時能加建橋樑、隧道等設施以便利市民。
另外,局方對項目的財政估算似乎過於粗疏和樂觀。發展局參考最新的建築成本和賣地價格後,估計項目總造價約5,800億元、賣地收入約7,500億元。但這些數字終究只是歷史數據(historic data),並不能有效反映未來通脹、建築成本、及勞工薪酬的變化趨勢。須知道香港未來將推展像北部都會區等多個大規模基建項目,本地的建築成本、人工價格勢必會上升。作為一個時間跨度長達20年的大型基建項目,理應在成本預測階段加入未來20年的通脹預測、或有事項(contingency)等參數才能得出一個較為準確的預期成本。
同時,我亦質疑局方從何得出7,500億元賣地收入這一數字。賣地價格的高低取決於需求、而需求的多寡則建基於經濟和人口的增長。在尚未清楚政府經濟師對未來經濟增長的預測、未來人口的變化趨勢、及政府會否推行新的人口政策的情況下,我認為現時局方對賣地收入的估算實在過於樂觀。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李慧琼議員於會上發言時重申:世界現時正處於百年未有的大變局當中,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因此,我們更應增強憂患意思,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
而其他議員同事對於方案亦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陳月明議員擔心政府現時的財政狀況能否同時負擔北部都會區和人工島工程所衍生的龐大費用。洪雯議員則認為現時各行各業的工作模式都有重大改變:很多公司都容許員工居家工作、金融行業亦朝著去中心化和著重虛擬資產的方向發展。因此對實體辦公室的需求在未來將會降低,似乎並無發展第三個CBD的迫切性。鑒於現時有不少大學缺少宿位及教學設施,她建議落成後的人工島應用於發展大學城。亦有議員同事希望局方能適當調整公私營房屋七三比的比例。
簡而言之,我認為特區政府在正式推行項目時需向議員提供更準確的數據:在發展局調研的基礎上應加入未來經濟增長預測、人口趨勢預測、及地緣政治的風險評估,才能向立法會申請撥款。
|